這是本書第一部分第二節的讀書筆記。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1938年1月21日公示了兩條遷往雲南的路,‘一条是乘火车经广东、香港,然后乘船到海防,再从河内换乘火车到昆明;另一条是步行一千英里穿过湘西贵州滇东’。

第二條路線徒步深入內陸,了解內陸民眾的生活和祖國山河,自然吸引了更多學生的興趣,但考慮到遷徙的艱辛,參加徒步路線的學生不包括女生,男生必須進行全面體檢,合格後方能加入。

湖南省政府也指派了幾位軍人來指導這次行軍:中将参议黃師岳,少將毛鴻,以及邹镇华卓超少校。“邹、卓各管一大队。每大队分成三中队,每中队又分三小队,中队长和小队长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 除了軍人學生,另有教授也參與其中,書上有記載的幾位分別是南開的黄钰生李继侗;清华的聞一多袁复礼;北大的曾昭抡等。

長沙臨時大學湘黔滇東旅行團路線圖

旅行團長征的具體過程還是不特地說了,易社強先生在書里寫得很動人,但寫在讀書筆記里只能落得報流水賬。

我在看到這裡的時候就想到共黨的那個所謂“長征”。感覺我又要吐槽共匪了,好像每篇筆記都免不了。易先生特地用“聯大的長征”來命名這一節,在結尾探討聯大長征的意義時也寫道:

毛泽东从江西开始的长征成就了延安精神,与此相同,从长沙出发的长征对联大精神至关重要。这次长征是一次坚苦卓绝的跋涉之旅。此后是八年患难,它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才能的象征;因此,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持续不辍的象征。

看來的確是有意要拿聯大長征和共黨的“長征”來對比。術業有專攻,易先生於中國近代教育史方面是大拿,他不研究中共黨史,所以作為一個嚴謹學者,即使有心要類比,也只是提了這麼一句:”毛泽东从江西开始的长征成就了延安精神“。我在想,他要知道了“共黨版長征”的真相,會不會覺得生生糟踐了聯大呢?

江西到延安走的路肯定是大大超過從長沙至昆明的,可我還是好奇,是怎樣繞得路會走成兩萬五千里(約合12500公里);到延安後,紅軍似乎懷揣某種神功,能在陝西對千里之外的偽滿洲國隔空抗日;以及,自古兵匪一家,想象一個軍隊有槍有人,北面‘外部勢力’的援助一時無法到位,為解決口糧問題會干出什麼來。其實易先生話是沒錯的,做何種事成就何種人或精神,‘共黨長征’難道不是成就了謊言遍布、蠅營狗苟的愚昧的延安精神麼?

其實不止聯大學子,“数月前,联大未来的训导长查良钊带领一支相似的知识青年队伍去西北联合大学。此外,如浙江大学长途跋涉抵达贵州”,此外,許許多多來自知名的、不知名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大學乃至中學的學子們同樣踏上了內遷之路。很遺憾,當代國人提起“長征”基本是聯繫到共黨那去。一個群體的固有觀念消退,重塑以正確的需要時間。終有一天,終有一天,那會是這群學子中的任何一個,都能將某群兵痞取而代之,稱作真正的長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