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僑務(二)〉,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館藏號:11-29-15-07-029

1959年7月,外交部收到來自「那魯」的一封請願信。這個那魯,今天在「中華民國」官方的正式譯名是「諾魯」,是所剩無幾的「友邦」之一。

諾魯是在二戰後,由託管狀態獨立而成的島國,人口直至今日也才稍逾萬人,可以推知1959年時的人口或也不會太多。因此,這封聲稱代表七百餘華僑的請願信,可能已有接近一成居民的代表性了。請願信說,過去「中國」參與聯合國託管地區的訪問團代表,都曾受到當地華僑的熱烈歡迎;而在這次(1959年時)的訪問團,更是由「中國」駐聯合國官員江季平領銜,讓當地華僑認為「增光不少」,是「很值得驕傲的一件事」。當地華僑也藉此機會,向江季平探詢「祖國臺灣」的狀況——這個「祖國臺灣」真的是信裡的原文,我沒有唬爛——因為當地對臺灣「從書報裡面知道的非常的少,從收音機裡,除了在美國之音節目中獲得多少」以外,幾乎就沒有得知臺灣情況的管道了。而且,他們也不知道臺灣有沒有對外發送的電臺頻道可以收聽。

這封信件是希望中華民國能夠提供維持雙方聯繫的辦法,其他如護照、移居等的機會也很歡迎。簡單來說,就是許多「心向祖國」的請求。這也讓外交部頗為重視這些請願內容,立刻著手研擬相關辦法。雖然因為此時的諾魯還是由澳洲等國負責管理,沒有什麼經營雙邊外交關係的機會。不過在1968年諾魯獨立之後,這個新國家卻對在臺灣的中華民國較為親近,也在1975年先在臺北設領,比臺灣的動作還快。後來,諾魯雖曾短暫與臺灣斷交,卻也沒過三年便再「復交」,至今都仍與臺灣維持大使級的外交關係。對於今天的臺灣來說,或許應該感謝一下當年外交部對「那魯」僑民的努力所奠下的基礎吧。

在第二張信紙中,真的是稱「祖國臺灣」的,我沒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