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偉航

 

到了選前,政治人物總是四處告急,每個選區都說是「五五波」、「戰況吃緊」。但像是今年的選舉,在許多選區或某些層級已可說是大勢底定,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政客們還是在哭天搶地。從選民的角度看來,當然是疑問滿腹了。

 

但政治人物的算計其實不難理解。在選票真的投出來之前,所有的民調都只是參考,只有真正投出來的票數才能決定勝負,因此「什麼民調都是假的,只有把民眾騙去蓋我一票才是真的」。

 

在這種背景條件下,選前的最後這段「告急期」,也就是政治人物唬爛的高峰期了:雖然政治人物很常說謊,但這一兩週內亂掰的程度,絕對不會輸給之後四年的任何一段時間。

 

大幅領先的,怕選民不出來投,於是要說五五波。輸了一屁股的,除了賭對方支持者不出來投,更需要自己人全衝出來投,才有機會一搏,也說是五五波。真的是五五波的呢?那就要講說自己只輸一點點,五點一波比四點九波,少你一票,他就挫賽了。那種要拼棄保的,更是假數據、假推算一堆,完全只為了要你冒著風雨出來投他一票。

 

政客們都在說「告急」的謊,但這種說謊在道德上有錯嗎?

 

21

攝影 / 張國耀

 

有些人認為這是「善意的謊言」。投票本來就是種公民責任,政客的謊言只是要讓你增加這種投票的動力,所以其立意良善,手段不太好看而已。

 

但也有人認為這種謊言可能造成選民誤判,而造成悲慘的後果。像是馬英九2000年總統大選時手拿民調呼籲棄宋保連,結果和實際選情完全相反,不但被罵到臭頭,之後台灣也立法禁止選前十天公開民調。

 

整體來看,說謊是種手段,其道德對錯必須要看前後狀況才能決定。的確有一些狀況,我們可能必須隱瞞真相,以促成更大的善,但也必須要在促成更大的善之後,公開說明自己隱瞞或欺騙的部份,甚至為此道歉。雖然促成了好事,但你還是應對手段的道德爭議有明確表態。

 

因此我們不能直接說政治人物謊稱選情緊張,就說他一定有錯,有些「選情謊言」可能是為了更大的「共同善」,而不只是他個人的當選利益。不過,相對來說,也會有很多惡意的選舉告急謊言中,這些謊言只為了個人私利,違背社會一般道德標準,仍有必要抓出來批判。

 

不過,因為這類謊言「真相大白」時,往往是在選舉之後,正義的來臨緩不濟急,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就必須做出更有意義的回應。

 

23

攝影 / 張國耀

 

政治人物之所以對選情說謊,主要是為了衝刺自己的得票數,或是壓低對手的投票數。因此他們為了提升選民的投票動機,才會有那麼多的怪招。如果選民自身就有強烈的投票欲望,並且在選前就搜集了充份的資訊來下判斷,那麼政治人物選前告急的鬼吼鬼叫,就不會產生太大的效果。

 

所以提升公民對於投票義務的認知,就能有效減緩這些選前惡搞的現象。而只要選舉的次數夠多,公民們每次都熱心參與,對於投票義務的整體認知就能自然提升。

 

選舉次數越多,社會不見得會更亂,而是更能提升公民的素質與認知。像過去旗子滿地插,下跪哭哭到處都有,也一堆人開槍、中槍,但因為選民對此類花招慢慢無感,甚至厭煩,日漸不影響其投票的判斷,這種濫情花俏的選舉場景就越來越少見了。

 

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道德勸說。勸說政客別告急,或勸選民別相信政客告急,其實都沒啥作用。民主政治的重點在於讓公民們處於時時觀察政治並進行思考的狀態,讓他們透過事件釐清自身的政治理念,以及充份體認自己有投票的道德義務,那麼就不用太在意政客亂告急的問題。

 

24

攝影 / 張國耀

 

因此,只要選舉一直持續辦下去,公民們也不斷注意政客們在選舉中的表現,我們就能慢慢「養出」高水準的公民,由公民來引導政客改變行為,就像我們逐漸在台灣選舉中消滅插旗、放炮、哭哭、開槍和賄選一樣。只要告急沒效,就沒有政客會告急了,因為選前告急的成本還蠻高的。

 

到最後,就算百姓發現自己的一票其實無法直接改變選舉結果,也沒有關係,因為「百姓」若已充份體認到投票是自身的政治責任,那他就會轉變成為「公民」,不是為一次的選舉結果而投,而是為了自身生活社群的共同善而努力。

 

所以,別只是追問「這個人會不會上」、「是不是該棄保」,你該問的是,做為社會的一份子,你能為大家做些什麼,留下些什麼。有了這種認知,就能產生責任感,每個公民都基於責任盡力而為,整體社群就能往卓越邁進。

 

這就夠了。至於政治人物的告急猴戲,就當那是綜藝節目,看看笑笑就好,沒必要當一回事。

 

ele-main-1-011-613x456
▲「2016總統大選募資報導計畫」是由讀者資助、支持的計畫,一起加入成為一份子吧!

 

延伸閱讀:


編輯:蔡宜蒨

封面圖片攝影:張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