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社區與危機管理
去年颱風天鴿在澳門造成嚴重水浸,香港幸未有重大事故,今年再來一個颶風級別的山竹,把香港交通癱瘓,不少設施損毀嚴重,部份地區停水停電多日,反映香港的防災應變能力不足,幸有社區人士發起自救行動,幫手清理街道,加快復原,然而,不少市民甚至救援人員均出現協調困難、工具不足或不識使用工具等問題,令復原工作受阻。
隨著全球暖化令海水溫度上升,相信將來遇上超級颱風的機會有增無減,美國的災難管理理論分為四部份,分別為整備(Prepardedness)、應變(Response)、復原(Recovery)和減災(Mitigation)。今次山竹來襲,全憑天文台的預測準確,而且預報颱風的特強風力,市民的警覺性大大提高,而且各項防風整備較佳。經過我們在網上呼籲提前為易受災地區居民提供疏散和提早開放避難所等措施 [連結1],政府亦跟隨建議處理,事後證明整備措施有效,為今次風災減輕救援工作的壓力。
[連結1] 【颶風臨近,政府緊急應變措施夠唔夠?】https://www.facebook.com/chuhoidick/videos/578786015870240/UzpfSTIzMTY5MTIzMDUzODczNDo2OTUyOTQ0NDQxNzg0MDg/
但其他的整備工作卻有改善的必要,包括平時缺乏演習,政府亦沒有提供防災指引,大家當日只在爭論玻璃窗貼膠紙對防止爆玻璃有無用,可見香港的防災整備工作乏善足陳。希望經過今次教訓,政府會訂下防災指引,並把提前疏散和提早開放避難所等整備工作恆常化,及定期演習。社區亦應制定災前的整備防災手冊,及定期演習疏散安排。
應變方面,十號颱風當日造成多處水浸及樹木倒塌,甚至有構築物被吹倒,至今已造成1死458人受傷 (維基數據)。但由於颱風在星期一早上迅速減弱,因此並未有對應變系統帶來太大考驗。但從2003年SARS一疫的經驗,香港的醫療系統對於處理大量傷員的應變能力及通報透明度有改善必要。事實上,現時的公營醫療系統早已超出負荷,正常情況下醫生護士已經神疲力困,一旦遇上大量傷者事故,恐怕醫療系統難以應付,民間是否有足夠受過訓練的後備動員力量,以支援災難應變實在是不能忽視的重大議題。
復原工作可算是今次處理山竹風暴的最弱一環,星期一的清晨,天文台改掛三號風球,政府除了宣佈學校停課外,其他便沒有甚麼特別安排,所以大量跨區工作人士匆匆出門返工,才發現根本寸步難行,不但到處塌樹道路不通,而且巴士基本停駛,東鐵多個站停開,引致大量乘客逼在車站,排隊幾小時仍未能上班。
由於塌樹數量太多,最少有15000宗塌樹報告,單靠消防員負責清理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處理,政府一早掌握交通情況,卻沒有作出安排和通報,令情況混亂,必須汲取教訓,日後改善。市民眼見交通癱瘓,反正無法返工,有不少有心人主動發起清理行動,但在協調和動員上比較困難,在欠缺工具的情況下能夠做的也不太多。後來經過傳媒報導,愈來愈多團體和街坊自組清潔隊協助復原,我們也在星期三呼籲市民成立有系統的社區緊急善後小隊,提供工具及訓練,加強社區的自我復原能力。[連結2]
[連結2] [如何應付下一個山竹] https://www.facebook.com/chuhoidick/videos/468647476989028/UzpfSTIzMTY5MTIzMDUzODczNDo2OTg3NjIwMTM4MzE2NTE/
市區大部份地區的復原速度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