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將於7月2日舉行應對氣候暖化的會議,立法會秘書處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1]提到過去11年香港在減碳目標的進度如下:

『政府當局表示,當局正穩步邁向2030年降低碳強度的目標(即以2005年水平為基準,在2030年將碳強度降低65%至70%)。香港在2016年的碳強度為每港元本地生產總值0.017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較2005年的水平降低約29%。』[1]

首先,國際目標是以實質減碳目標計算,而非碳強度計,根據2018年10月《巴黎協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發表的《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若要把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之內,人為的碳排放必須在2030年前減少約40% (以2010年水平為基準),並在2050年達至零淨排放。

根據環境局的「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碳強度數據」資料庫[2],香港政府的基準年(2005年)排放量為41,200,00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Tonnes CO2-e),碳強度 為0.025 (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港元本地生產總值 Carbon Intensity in kg CO2-e per HK$ GDP)。《巴黎協定》基準年(2010年)的排放量為40,800,000公噸,碳強度為0.020。最新數據(2016年)的排放量為41,900,000公噸,碳強度為0.017。(表1) 換言之,2016年的碳排放(相對2005年)其實增加了1.7%;但碳強度卻減少了32%!2016年的碳排放(相對2010年)更是增加了2.7%;但碳強度卻減少了15%!

表1 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碳強度數據。資料來源:環境局 (2018) [2]

表1 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碳強度數據。資料來源:環境局 (2018) [2]

為什麼香港的實質碳排放明明是上升,但碳強度卻會下跌?原因明顯是因為碳強度把碳排放量除以生產值,只要生產值上升速度比碳排放上升速度快,自然可以扭轉乾坤,化上升為下跌!

表2 第二欄為2005-2016年的本地生產總值 (當時市值港元計算),得出的結果大致與表1接近。這解釋了碳強度計算是一種取巧,把環境問題與經濟產值問題混為一談,在應對人類生死存亡的氣候變化災難目標時,竟然把國際目標扭曲成與生產總值相適應的碳強度目標,令政府有重大政治誘因在這段時間強力推高生產總值,甚至透過增加政府不環保的支出及鼓勵商界和市民更多消費和浪費,以谷高生產總值,便可令碳強度達標,結果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表2 香港生產總值、碳排放量和碳強度。資料來源:統計處及[2]

表2 香港生產總值、碳排放量和碳強度。資料來源:統計處及[2]

誠然,2015和2016年的實質碳排放量比對2014年有明顯的下降,因此同期的碳強度亦有更大的跌幅,而在過去11年的數據中,以2010年的碳排放量最低,只有40,800,000公噸。到底這3年的碳排放量下跌有什麼主因?事實上,若沒有相關的科學研究結果,政府的諮詢和減碳建議會變成是無的放矢!大家若有研究相關成因,歡迎提供資料分享。

其實,香港的碳排放量難以達至國際目標是一早知道,因為香港政府根本沒有盡力減少制定對策,譬如在可再生能源一項,表3顯示亞太區多個城市的可再生能源佔總能源比例目標,反映香港的目標嚴重落後於其他城市,減碳自然無望。然而,政府可以懶懶閒,除了因為香港沒有制約政府的民主制度外,更可能因為政府的減碳目標是以碳強度計算,所以內部認為減碳的成就非凡,目標達成,不但自欺欺人,更可欺世盜名!

表3 亞太區城市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

表3 亞太區城市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

#香港 #氣候暖化 #減碳目標

參考:

[1] 立法會 (2019) 立法會秘書處就應對氣候變化擬備的最新背景資料簡介,環境事務委員會2019年7月2日會議,CB(1)1197/18-19(07)。

[2] 環境局 (2018) 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碳強度數據資料庫,氣候行動網頁。https://www.climateready.gov.hk/files/pdf/HKGHG_CarbonIntensity_201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