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路線之爭—「中共第19屆四中全會」的分析
作者:廖斌洲
中國經濟路線之爭:國營或民營為主?
在習近平主政這幾年的中國,始終擺脫不了經濟路線要持續進行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經濟道路,還是要走公私合營體制下,黨的手伸入私營企業的道路。因此,「國進民退」(國營企業前進,民營企業撤退)一直是習近平上台後的重要議題。這問題是關注中國經濟,甚至想與中國進行商業行為的人和企業都必須關注的。
許多人討論習近平許多作為都是在學習毛澤東,這其實是有一定的基礎的。至少在這裡談的經濟議題上有這樣的色彩:即使中國已經不可能重回計畫經濟的路線了,但強化國營企業,以及加強黨對民營企業的控制,確實是習近平在走的路。這方面的證據可以分成理論的和實踐的來看。
1. 「公有制」的意識形態
首先,中共是個很講意識形態的政黨,因此即使枯燥,仍須看他們在理論上如何重新喚起「公有制」的聲音。理論基礎,就存在於這次四中全會公報當中的文字,以及中共理論刊物《求是》雜誌的文章。習近平主政之際,批判「私有制」、倡議「公有制」的聲音,幾乎是改革開放以來少有的歷史高點。
這次的公報全文當中寫道,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此外,「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其實,習近平上台後最重要的「第18屆三中全會」的決議文當中,也曾提到過這樣的文字。
其實,2018年是中國國內重新倡議毛澤東時代的「公有制」的高峰時期。這年剛好是馬克思發表知名的《共產黨宣言》的170週年紀念。中共的重要理論刊物《求是》的網站轉刊了〈共產主義就是要消滅私有制〉一文,批判了改革開放以來「私有化」的觀念。
馬克思和恩格斯於1948年發表了《共產黨宣言》,為共產主義確立了重要的基礎信條。
(圖片來源:https://www.amazon.com/Communist-Manifesto-Illustrated-Karl-Marx-ebook/dp/B01MDNMFXP)
此外,中共知名的理論刊物《紅旗文稿》在2018年10月的〈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一文,也引用習近平在東北考察時強調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2019年10月,在四中全會舉行前,《紅旗文稿》再次發表〈“兩個毫不動搖”為經濟奇跡奠定制度基礎〉,強調中國的經濟路線有「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2. 「國進民退」的例子
其次,就是大家比較能理解的實踐層面了,這部分例子倒是不少。一個比較近的新聞是今年9月底,在習近平曾主政的浙江省的杭州市,開始實施「政府事務代表制度」。杭州市委抽調了100名機關的幹部,進駐100家重點企業一年,以便更好地服務企業。這些企業,包含中國知名企業:阿里巴巴、吉利汽車,以及全中國最大飲料製造商娃哈哈。
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到近年中國巨富的話,就可以發現中共近年做的事情有一個軌跡在。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早在去年就退休,騰訊的創辦人馬化騰、聯想創始人柳傳志近日也卸任。此外,前幾年,和中共高層關係密切的安邦集團、海航集團也都遭到中共中央的清算。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中共對於民營企業正在收緊其控制的力度。
馬雲於2018年宣布退休 (圖片來源:http://www.gbimonthly.com/2018/09/32082/)
前段時間,台灣有人在討論許多台資企業(包含知名的鴻海集團)在中國設立黨支部,這其實是中共近年控制企業現象的一種表現。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政府於2018年底發佈《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在社會組織、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設置「黨支部」。此現象顯示,中共正在加強其對於社會和企業的管控。於是,台資和外資企業納入管控,自然也就成了中共對企業控制的重點了。
3.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路線之爭?
因此,我們要如何理解中國經濟上的路線之爭呢?
如果從宏觀面來看,中國經濟成長率在2019年第三季為6%,是1992年確立市場經濟道路以來的成長最低點。若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者向松祚教授的說法,實際數值可能更低。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中國當局對於維持經濟績效的龐大壓力。如果再加上一年多來美中貿易戰所面臨美方要求中國的「結構性改革」(國家補貼、市場准入、知識產權等),中國方面更有輸不得的壓力。原因非常簡單,中共的統治正當性,在改革開放以後,絕大成分是來自於經濟績效的。
雖然中國領導者對外都宣稱,他們反對美國在國際經濟上走的保護主義,而要維持自由主義經濟秩序。然而,習近平在中國國內所試圖走的,卻是走回以「公有制」為主的經濟路線思維。這種經濟思維,是鑲嵌在整套「中國模式」的統治思維下的,也就是:政治威權、社會維穩、經濟控制。
習近平自從上台以後,就開始推「一帶一路」的國際擴張戰略,輔以「亞投行」,以及「中國製造2025」計畫。儘管中國當局在這兩年的美中貿易戰之下,如今已經不再強調「一帶一路」和「中國製造2025」。然而,其以國家調動經濟的能力,將經濟當成全球政治戰略佈局一環的思維,卻是顯而易見的。
這也正是美國總統川普去年開始,針對中國進行貿易戰的最根本原因:要求中國落實真正的市場經濟,在全球進行「公平的」而非「自由的」貿易。美中貿易戰的深層根源,就是經濟制度之爭。
台灣民眾、政府和台資,應該從宏觀層面,理解中國經濟的本質性問題,並選擇避險的因應之道。
本文刊登於網路平台:《報臺Taiwan Post》
本文網址:https://www.taiwanpost.tw/2019/11/19part-1-by-augustine-li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