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6月香港修訂逃犯條例所引發的返送中運動以來,香港政治氛圍兩極化,作為溫和派,為了避免上演家庭朋友鬧劇等老生常談,早已習慣家庭飯桌上謝絕政治議題,朋友圈子只談風生,意想不到千算萬算,算漏了一個外科口罩。

一場武漢肺炎,香港的戰場從街頭抗爭移師到超市藥妝店,去年12月留出武漢社區發現疑似SARS冠狀病毒的新聞,經歷過SARS的香港人都早有防範,加上過去幾年自由行和水貨客對香港社區民生的影響,大半年的反修例抗爭更令香港人意識到不可低估內地新聞消息的嚴重性,縱然香港政府多次嘗試粉飾太平,香港人依然自我保護戴上口罩 。隨著疫情的蔓延,整個亞洲社區也充斥著一股口罩文化。 

市面一罩難求,年初時提醒了一下身在加拿大的親戚預早購買口罩,以備不時之需,公共衛生議題看似是國際常識,然而我卻對兩地使用口罩的定義長知識。香港人視口罩為日常防護用品,加國親戚卻堅持只是病人才有配戴的義務和責任,普羅大眾都配戴口罩只會製造社區恐慌,而且這更是政府和疾控中心的官方定義。我向身在外國的朋友求證,得出的都是外國人都有同樣想法。

法國朋友的幽默

在法國工作的香港朋友跟我分享,有次與法國男同事對戴口罩一事爭到臉紅耳赤,香港朋友強調口罩用來預防病毒在社區傳播,同事卻認為自己健康不過,戴口罩只會被認為是患病。此時香港朋友決定幽對方一默,問到同事有沒有使用安全套的習慣,同事零秒思考自豪地回應「當然有」,法國的浪漫主義下男歡女愛正常不過,而法國人都會使用安全套,避免感染或傳播性病。於是香港朋友再問一句「你患了性病嗎」,同事頓時默言,片刻才說「我現在明白你對戴口罩的看法了」,二人擠出笑聲,再來個法式擁抱完場。第二天回到辦公室,整個對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法國同事依然不戴口罩。


兒子留學英國的媽媽之苦

一位已為人母的友人訴苦,眼見英國疫情開始肆虐,她提醒在英國留學的兒子外出上學戴上口罩,怎知卻換來同學們嬉笑,朋輩壓力下唯有把口罩除下。這位媽媽向英國校方了解,校方回應卻指健康學生戴口罩並不符合學校指引,若然生病應該請假留在宿舍。這位朋友算是十分理性,不厭其煩寫了一封電郵,解釋香港人曾經經歷過SARS因而對公眾衛生的重視等等,希望校方能理解及支持亞洲留學生。校方於是回應,我們諒解,然而請跟從校方指引,這急得朋友把兒子立刻送離英國。如今英國議會開始提倡應以15至40倍估量中國武肺確診數字,討論與華為解約5G發展,看來提倡全民戴口罩依然遙不可及,可幸的是朋友的兒子兩星期前已回港,朋友也有心理準備兒子將在家遙距學習直至暑假完結。 

美國疾控中心的科學根據

在口罩之爭上,爭辯得最激烈的可算是與美加親戚,他們不但有疾控中心的背書,而且還莫名地陪養了一份完美主義的執著,認為口罩不能100%預防病毒細菌,坦白說,結婚七十載的老夫妻也不敢說百分百了解對方,試問世上有百分百完美的東西嗎?沒緊要,讓我們以科學求證!

FIGURE 1. “Flattening the curve”. Effect of mitigating interventions that would decrease the initial reproduction rate R0 by 50% when implemented at day 25. Red curve is the course of numbers of infected individuals (”case”) without intervention. Green curve reflects the changed (”flattened”) curve after intervention. Day 0 (March 3, 2020) is the time at which 100 cases of infections were confirmed (d100 = 0). The model is only for illustration and was performed in the SEIR-model simulator (http://gabgoh.github.io/COVID/index.html). The non-intervention model was fitted to these data points: a time period of twenty days in which the number of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risen from 100 (d100=0) to 35,000 (d100=20). Standard parameters were used (population size 330 M, Tinc=5.2 days, Tinf = 3.0 days but with the rather high value R0=5.6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served rate of increase of case numbers in the U.S. The curves are redrawn not to scale.

一位生物學者在網上發表了一份詳細分折,以呼吸和咳嗽距離、飛沫大小、亞洲與外國確診數據分折以及冠狀病毒原理,闡述戴口罩如何保護自己和公眾防止社區傳播,控制感染風險。圖文並茂的幾千字文中,可見這位學者的苦口婆心,疾控中心為何在沒有科學數據下認為口罩只悉用於病人,有可能又是一個醫療物資分配優先的陰謀論,需知道無論是外科口罩、面罩還是高規格保護衣等醫療物資,在全球供應短缺的情況下已成為國與國間的戰略物資,當我這個香港星斗市民都要為購買口罩而四處奔波,因為要把醫療物資先配合醫院而提倡口罩只悉用於帶病人士,確實是可以避免民眾囤積口罩,3月20日美國更啟動了國防物資生產法,不得不令人深思口罩的重要性。

可愛的加拿大人

回到我的加國親戚。自從總理杜魯多太太確診後,加拿大政府突然以九秒九的速度積極應對疫情,設立臨時醫護檢疫站,鼓勵社區接觸保持2米距離,甚至仿效網紅拍片,邀請加拿大影星死侍Ryan Reynolds一起向民眾宣傳留在家中,不禁令人覺得他是因為太太確診才那麼積極抗疫,與年前推動大麻合法化不謀而合。可憐我那加國親戚97回歸已移民加拿大,沒有經歷過SARS的可怕氣氛,自從年初以來一直對疫情冷處理,無論我如何硬推軟攻都不為所動,堅持不戴口罩。過去一個月內,加拿大突然推出那麼多新措施,像是疫情突然出現一樣,才意識到加拿大境內已經很難再買到口罩了。在我著急想辦法如何寄口罩給他們的同時,收到加國親戚的短訊,他的鄰居說減少人群眾集和接觸可以了,口罩不是必需的,所以口罩的事不用急了。加拿大人,你真的是很可愛!我嘆口氣,還是照樣寄出手上的包裹吧!

我不是傳染病學家,但為顧及公眾健康,我相信外出戴口罩也是無害的,只是我必需重申千萬不要囤積過多口罩,本人十分鄙視那些為發國難財而在全球大批量購買口罩的自私物種。最後,各位有興趣的也可以了解一下那位學者的分折(https://medium.com/@Cancerwarrior/covid-19-why-we-should-all-wear-masks-there-is-new-scientific-rationale-280e08ceee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