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港政府對未來預測之差,當然首推建築成本的預測,其中以多項大型基建工程的大幅超支,更是深入民心,早已成為香港政府的商標印記。在2016-2017年間當我在立法會財委會質詢政府有關價格調整準備金的真偽時,當時政府的解釋是香港的工程成本指數不斷上升,因此必須不斷增撥價格調整準備金,後來被我揭穿造假則是另一故事,然而,當時我已指出工程成本即將回落,但政府堅稱成本只升不跌,而當時的工程成本指數正在攀升,圖1顯示2017年第一季正好是近八年指數的最高點,當時政府預算價格調整準備金的年度升幅差不多有6至7%之高,反映2016年的成本上升情況。

圖1 拓展署工務工程成本指數。來源:CEDD (2020)

圖1 拓展署工務工程成本指數。來源:CEDD (2020)

一如所料,2017年中工程成本便開始升幅放緩,而且放緩速度很快,但政府仍然預測工程成本將繼續上升,完全沒有為工程成本即將回落而作出準備。因此,我在2018年再次撰文指出工程成本指數已經放緩,快將回落,可惜政府充耳不聞,更加恐嚇市民工程愈遲興建成本愈高,令市民不敢反對。轉眼一年,該指數的年度變化率已經進入負數區域,因此近年出現大量中標價低於財委會批出款項 (姚,2019) 但財到光棍手,一去無回頭。

事實上,若果香港政府真正能把工程作全球招標,而非指定承建商,或內含利輸,工程成本應該可以更低而效益更高。隨著武肺疫情打擊世界經濟,各項大型活動和經濟活動取消,各種場地的需求自然減少,勢必令建造工程量大跌,全球的工程成本預計將會繼續下跌一段時間,而且跌幅可以有雙位數之深。本地的私人工程量也應出現嚴重萎縮,本地工人今次將會面臨真正的被打爛飯碗,未知他們敢否組織大聯盟向隱瞞疫情的罪魁禍首提出控訴?也許又要靠政府加多加快大白象工程上馬才能止血,唯有繼續向政府下跪。

有趣是,政府至今未有向公眾交代有關工程成本已經回落,說明當年政府的預測錯誤,所謂『愈遲起愈貴』的論述是誤導公眾,事實證明早建不但未能節省成本,今次反而是浪費資源。還有政府自從被我揭發向財委會提交的文件中價格調整準備金的資料有失實內容後,便決定取消在文件中提供相關資料,令公眾及議員無法監察政府的申請款項是否合理,譬如現時因應工程成本指數回落,已撥而未用的工程造價理應出現剩餘,在新的撥款申請中到底採用了甚麼數值的增幅預測?剩餘款項的總額為多少?如何回撥等安排均未有詳細解釋。

參考

CEDD (2020) Civil Works Cost Index,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edd.gov.hk/filemanager/eng/content_83/indices%20Jan%202020.pdf

姚松炎 (2018)香港的土木工程投標價格指數大幅回落,方格子,11月28日。 https://vocus.cc/@ecyY/5bfcf08efd89780001c4aebe

姚松炎 (2019) 系統性高估工程價格,方格子,6月20日。 https://vocus.cc/infrastructure/5d0b4b24fd89780001231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