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誌:《青年變革者 : 梁啟超 1873–1898》
第一次看見書本名稱,以為是印刷出錯:1873-1898?才廿多年,梁啟超(1873-1929)不是如此「短命」嗎?後來知道《青年變革者 : 梁啟超 1873-1898》(《梁啟超》)是作者的三部曲巨構(自序第5頁)的第一部,涵括梁啟超出生至1898年間的人生足跡與事業作為,已經是超過380頁的磚頭書。
書這麼厚,所為何事?梁啟超及其變革事業當然是著作主軸,但旁枝記錄也極多,劈頭就是還原梁啟超成長地,19世紀末廣東農村市鎮風貌背景氣氛,極為細緻繁複。整本《梁啟超》旁枝太多太旁鶩,卻又因此趣味濃郁。例如梁啟超的家族成員、同窗友好、官場敵友等都有名有姓露面一下。還有上海《時務報》的誕生與停刊、百日維新期間有甚麼名目奇特的奏摺、以致梁啟超整個考取功名的過程,由鄉試到上京赴考,試場的鋪陳細節、小道八卦、當時科舉名人(好比香港公開考試的5星狀元會被注目訪問)等等……我曾經懷疑,真的需要如此鉅細無遺?
然而到了「公車上書」這種大事,詳盡記錄就變得不可或缺,例如康有為究竟是「公車上書」的核心人物或者原來言過其實,就要疏解考證一下,愈細緻愈精彩。
還原脈絡之後,梁啟超這位樞軸式人物(葛兆光推薦語)變得更為立體,例如其優點缺憾,亦了解他身處的時代,如何既制約他也成全他。
由於其「變革者」光環,多年以來總覺得梁啟超是「忠」的,他肯定被保守派人士拖了後腿,令戊戌維新飲恨。但梁啟超;並其維新同路人,本質上是一群能夠挑起維新大樑的將相之才嗎?例如書中多次提到,梁啟超雖然見多識廣,然而對西方學術思想的了解,同一時空的嚴復(1854–1921)就遠在他之上。諷刺的是,在《時務報》擔任主筆,侃侃而談如何向西方學習、革新國家面貌,並且成功帶動輿論風潮的,是梁啟超,嚴復這方面的影響力明顯遜色。作者提及1897年嚴復寫給梁啟超一封21頁的信扎(225頁),附上事件前因後續,突顯這時期梁啟超;甚至是那一代知識份子面臨的挑戰:對新知識活剝生吞,追求甚殷,卻不甚理解當中意味(217–229頁)。
其他維新同路人呢,例如其師康有為及其友譚嗣同?《梁啟超》用上不少篇幅描述他們。譚嗣同晉身軍機章京(1),成為體制內一員,雖有膽識,但閱歷所限,加上時日太短,未能有所作為。談及康有為,筆鋒「似乎」就有點尖銳及不客氣了。作者描述的康有為,精力充沛,感染力驚人,但性格狂狷,自以為是,加上後期展現的權力慾,根本成不了一個有領導才能及協調能力的改革領袖。綜合觀之,可以說:梁啟超及一眾維新同路人,不是甚麼超級英雄,《梁啟超》誠實地把他們「帶回人間」。他們無疑才華出眾,可惜未有足夠的能耐魄力,成就他們心目中的巨變。
今時今日,重溫梁啟超及其師康有為的性格弱點、改革觀、並其背後的《公羊學》傳統,事後孔明,當然可以「正確無誤」地指出當中虛妄、不足、誤導,並可「準確」月旦師徒二人種種錯失。然而,康梁兩師徒帶動之討論批判風氣,即使放諸今日中國,仍然不覺落後百年,因為舉國上下依然千瘡百孔,需要有心人振聾發聵。
2020年今天,泱泱大國容得下康梁師徒兩張大嘴巴嗎?
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告終,譚嗣同等人命喪刀下,康梁逃命遠走,但這些事跡,還未曾在這一冊敘述,要等候下一冊才細緻闡述。未知第二冊何時出版,我只覺得作者許知遠有點瘋癲,細節如此多而密集,歷史場景還原度如此高,他究竟要把自己藏匿在圖書館多久?
註:
(1) 《章京》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hk/章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