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影視娛樂業崛起,有許多中國用語漸漸出現在台灣日常生活中--舉凡「視頻」取代了「影片」、「質量」與「品質」混用,加上兩岸資訊戰的角力--尤其受「香港反送中運動」、「武漢肺炎」的影響,台灣人對於中國政治環境的印象可謂跌落谷底,這反應在台灣年輕人對國家認同上。

根據《天下雜誌》2020年的調查,20至29歲年輕人超過八成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過半數認為台灣應當「獨立」。


表1/取自天下雜誌


表2/取自天下雜誌

而兩岸政治環境的緊張加上中國娛樂產業的大量輸出,開始有台灣網友擔心,「中國詞語取代台灣語彙」的現象將成為某種形式的「文化入侵」。

為了避免這樣的「文化入侵」,有一部分網友會提醒自己「避免」使用中國用語,或開始指出中國用語的不精確,比如施典志的這一篇〈為什麼不該在台灣用「視頻」一詞?〉就說明了以「視頻」取代「影片」的用法並不恰當。

不過,或許正因為對「文化入侵」的擔憂,網路上開始出現所謂的「支語警察」--也就是一群「以強烈口吻指正別人用了中國語彙」的網友。
筆者認為,「支語警察」的出現,體現了台灣人對於中國文化入侵的忌憚。

當然,討厭支語警察的人會說,語言本就是一種「交流」,就像台灣除了中國用語,也有非常多來自日文、英文的詞彙,但台灣也沒有就此變成日本或英國的一部分,要求大家完全不用中國用語,純粹是「矯枉過正」,並且干涉他人言論自由,成了另一種「審查機制」。

依筆者淺見,無論是網路上的「支語警察」或「反對支語警察」的人,其實大部分都屬於「台派」,他們都認同台灣本土價值,只是兩方對於語言問題上有著不同想法罷了。

支語警察之所以討人厭,除了「管太寬」之外,還有「態度」上的問題。擅自到他人版面上指正他人的用語,甚至滑坡到直呼他人「被中國洗腦」,絕不算友好的態度當然會激起他人不滿。

「為什麼同屬台派,只是因為用了中國用語,就讓支語警察打上『被中國洗腦』的標籤?」

支語警察得先承認,當前的網路世界促進了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一昧的希望台灣人完全去除中國的影響(或是不受中國影響),顯然是難以達成的目標。政治傾向是光譜般的存在,我們得先找出相同趨向的「隊友」,才能夠加強「己方戰力」。
若真的想避免使用中國語彙,那麼也應該是自己要求自己,而不是強硬的要求他人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

作為中國長期以來的統戰對象,台灣人不應該將可能的隊友推開,應當盡可能拉攏對台灣本土擁有「相近」認同感的人,在自由民主的國家,自主的團結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