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整理自我上個月初的兩則臉書貼文。台灣新聞評論在評論貿易與經濟類事務,特別是牽涉到中國時,有時會出現一些看似理性,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破綻百出的論述,三立《大世界新聞》就是一例。 

之所以舉這個節目為例,並不是因為這個節目表現最糟,這並非事實,只是我必須舉例說明,又正好知道這個節目罷了。 

中國永遠是最大贏家?

《大世界新聞》曾經談到中印與中澳兩次的貿易衝突事件。在中印衝突中,主播王志郁表示因為印度對中國有貿易逆差,也就是印度向中國進口多、出口少,可見印度較依賴中國產品,印度杯葛中國無異於自殺。 

翻攝自三立iNEWS【大世界新聞】20200701

但是在中澳衝突中,王志郁則表示因為澳洲對於中國有貿易順差,也就是澳洲向中國進口少、出口多,可見澳洲較依賴中國,只要中國對澳洲產品課關稅,澳洲就會蒙受巨大損失,而必敗無疑。 

翻攝自三立iNEWS【大世界新聞】20200515

這正是台灣某些中國評論的奧妙之處,當你賣中國商品,中國有議價力量,因為客戶可以制裁你;當你買中國商品,也是中國有議價力量,因為中國產品物美價廉。於是無論如何,順差或逆差,中國永遠是最大贏家。

要判斷誰有議價力量,並無法僅從這些簡單的數據得出結論,例如認為印度因為對中國有貿易逆差,所以議價能力較低。但美國對中國有龐大貿易逆差,所以川普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中國如法泡製反擊,但是很快中國就發現自己彈盡糧絕,因為當中國對所有美國商品都增加關稅後,美國仍有大量的空間繼續加碼。 

判斷誰有較高的議價力量,通常需要細緻的資訊,例如商品的替代性、重要性、附加價值等多種因素,對每一個產業可能都不盡相同。而且即使是完全標準品,還是可能產生依賴,例如熟悉交易成本理論的人都知道,在一個需求有限的世界中,一個製造標準品的工廠大幅擴充產能之後,最大客戶突然反悔不要,這時即使是標準品,還是會使得製造商失去議價力量。另外的例子還包括美中貿易戰中的大豆等農產品。

充斥「中或最贏」、大外宣內容的媒體怪象

台灣看似年輕人反中氣氛濃厚,但其實在一般人所習焉未察的新聞評論,特別是專業性較高的財經評論中,經常暗藏著各種似是而非的「中或最贏」的論述,更不用說水準參差不齊的YouTuber,即使是那些廣受人歡迎的頻道,也經常充斥這類偽知識,但因為YouTuber流暢講述題材的專業能力,反而掩蓋了內容的不專業,更容易落入這類錯誤之中。

《大世界新聞》所屬的三立電視台在台灣被視為偏綠電台,雖然創辦人林崑海的交遊廣闊,各政黨均有朋友。我會注意《大世界》的節目內容,起因是朋友寄了幾個連結給我,詢問我關於華為的事情。我很快地瀏覽連結,藍綠各有立場,其中比較有趣的就是三立《大世界》。 

翻攝自王志郁Plus【大世界周末版】20200606

如我之前解釋,《大世界》和許多媒體一樣,強調加拿大華為決策乃是基於經貿,夾在兩大貿易夥伴美中之間左右為難,但是節目主要在討論中國貿易對加國的重要性,卻刻意忽略中國雖為加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但僅佔不到5%的比重,美國則佔四分之三等。雖然是誤導,不過其實各大媒體也經常犯同樣的錯誤。

有趣的是,主持人王志郁提到加拿大司法時,以非常不屑的口吻說道:「什麼司法獨立?叭噗啦(意謂吹牛)」,就繼續強調中國貿易對加國的重要性。

翻攝自王志郁Plus【大世界周末版】20200606

因為有了觀看記錄,YouTube便推送《大世界》中印衝突的報導給我,我因而發現《大世界》對中印與中澳貿易衝突互相矛盾、極為荒謬的立場。後來,YouTube再度推送《大世界》談到英國強生政府因為港版國安法,因此改變BNO與華為政策,結果節目中引用最重要的評論意見是《環球時報》的胡錫進,內容與中國大外宣的論點幾乎完全一致。

翻攝自三立iNEWS【大世界新聞】20200706

當然《環球時報》是大外宣中的鷹派,主要扮演打手之用,連《人民日報》都不用如此激進的立場,卻成為三立《大新聞》評論英國對港版國安法政策的主要依據,箇中緣由頗耐人尋味。 

影響全球華文媒體的「大外宣計畫」

儘管中國立國以來,對於宣傳不遺餘力,但是以「大外宣」之名流傳,源自中共於2009年投入45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推廣的「大外宣計畫」,從併購、收買、雇用、廣告等各種手段,影響各國媒體輿論,自習近平上台後,更是強化了大外宣的工作,各地華文媒體大受影響。

例如去年舉辦的的「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有來自五大洲61國的400多家華文媒體高層人士參加,由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主持,「希望華文媒體利用融通中外的優勢,塑造中國形象」。

從以下包括多家台灣媒體高層、乃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在內的境外媒體人員名單中,不難看出大外宣的影響力: https://www.chinanews.com/hr/2019/10-10/8975035.shtml 

翻攝自「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境外嘉宾人员名单」

三立《大世界》與中共大外宣如此同步,也許是巧合,或許是團隊過度參考中國大外宣的新聞報導,又或者背後有外人無從得知的政經連結。但是無論如何,在一個被認為偏綠的電視台,出現一個與大外宣論點如此親近的節目,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