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封面。

簡媜這本書成也「多」、敗也「多」,那個「多」指的是「題材的多樣性」。作家的觀察範圍相當廣泛,小至個人與朋友慘痛的修房經驗,大到教育改革,還有反省台灣人對待外籍新娘的心態等社會問題。比起一些自詡為台灣社會良心,卻只圍繞政治議題打轉的觀察評論家,簡媜的社會評論相當具體,不過由於題材多,而文與文之間的內容往往沒有關連,所以整本書讀下來,有一種蕪雜感。


書名是「好一座浮島」,某些文章的行文語氣有些浮躁,雖然不乏「愛情跟塑身像兩盞白花花的燈,讓女人飛蛾撲火」這類一針見血的句子,不過太多感性的敘述和質疑,讓文章的內容缺乏一點深度。不過,正因作者的細膩觀察,在某些議題,簡媜確實提出了專家學者容易忽略的事情,像是〈那個星光燦爛的所在〉第8小節「『一世人無路用』箴言」,作者認為許多媽媽對教改的焦慮,特別是對教育水平高低與「階級流動」、「翻身」關係的思考和憂慮,並不是毫無道理可言。

 

媽媽的焦慮,像教育現場此起彼落的鞭子。即使家庭經濟能力不算寬裕,努力榨也要榨出一筆錢送孩子上才藝班─尤其是英文班。她們的焦慮全無道理嗎?不,有道理。若非親身經歷教育高低影響勤勞所得,她們怎會焦慮若此?遺憾的是,教育界領袖們批判這種焦慮多過理解與紓解,她們往往被打入輿論的地獄。」(引文出自第121頁)

 

難得的是,身為「觀察者」的簡媜,並沒有觀察者容易產生的優越感與冷漠心態,而在文章當中,「她」--簡媜與文章中出現的好友和不知名的人一樣,同樣都是「被觀察者」及事件的參與者。作者不憚其煩寫出她當下的反應與思緒,以〈那個星光燦爛的所在〉第8小節「『一世人無路用』箴言」為例,文末作者在小括號當中提出了她的體驗與反省。

 

(很慚愧,回想我與幾位同樣來自偏遠鄉下的台大同學,若非靠升學考試殺出重圍,憑我們的家境是不可能栽培我們的。既是受益者,我有何資格批評「升學主義」?)

如果這社會崇尚多元價值、尊重適性發展,各行各業皆有合理報酬與保障,如果技職教育獲得一流規劃、經費挹注與國際級培訓,那麼那些在標榜教學五育並重卻獨以智育選才的升學現實因智育成績不出色遭受挫敗的孩子同樣會有一條光明大道,有一個亮彩人生。

那一天,什麼時候來臨!

(引文自第122頁)

 

正因我們現在的社會不是像後面所敘述的那樣,教改的人士如果不去注意,也拿不出對策解決上述問題,人們的焦慮是不可能消除的。也許是文學作品的關係,簡媜的敘述看起來不夠清楚明晰,不過稍稍花個幾秒鐘,讀者還是能全然掌握她想要表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