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 (2017年5月29日) 我在財經事務委員會已向金管局總裁預警有關通縮的來臨:『姚松炎議員表示,國際社會關注到因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衍生的風險,並詢問金管局將會採取甚麼措施應對該等風險。他又要求金管局闡述對於香港及內地的通脹率在近期下降有何意見。...』可惜,雖然他也留意到部分先進經濟體系憂慮會出現通縮風險,但他卻輕描淡寫的認為香港在短期內不會通縮:『金管局總裁提述,...隨着全球經濟狀況近期有所改善,商品價格亦漸趨穩定,他預期香港的通脹在短期內將維持溫和。』  (立法會,2017, 第6頁)

及後至今年疫症爆發,我更一連撰寫了四篇「疫後經濟」文章推測未來,其中第一篇題為「衰退和通縮」再次提出衰退和通縮的警告 (姚,2020a)。衰退的預測早在去年底已經應驗,通縮則在今日亦已成真!

政府公布,今年7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下跌2.3%,是十多年以來首次再度錄得跌幅。政府為免引起公眾恐慌,補充指出若剔除政府一次式紓困措施影響,7月基本通脹率錄得0.2%,然而補充資料卻沒有剔除政府向每名成年市民派發一萬元措施的影響,否則通縮數字可能更嚴重。無論如何,政府終於在文件中指當局會留意通縮風險。

圖1 香港的通脹率。來源:Trading Economics

圖1 香港的通脹率。來源:Trading Economics

事實上,過去半年絕大多數人對經濟的預測均指向通脹,理由是各國大水漫灌,天災令糧食失收,豬肉價格更是居高不下,黃金接連打破歷史新高,少有如我這樣一連三個月在信報月刊寫了三期通縮預測,其中於今年5月號回顧了費沙-明斯基-伯南克的「債務-通縮理論」如下:

『正如費沙 (Fisher, 1933)提出了著名的債務-通縮理論 (Debt-Deflation Theory),以解釋1929年華爾街崩潰的原因以及隨後的大蕭條。根據他的觀點,因需求下跌所帶動的衰退多是由於過度負債的情況所引發,一旦市場出現大規模的壞帳,清盤和銀主盤勢必湧現 (Debt liquidation leads to distress selling),進一步推低價格,繼而影響消費信心,形成通縮惡性循環;明斯基(Minsky,1982)和伯南克(Bernake,1983)進一步擴展了費沙的理論,解釋當資產價格暴跌和出現廣泛破產時,兩者都將進一步導致消費和投資需求的萎縮。』(姚,2020b)

參考:

立法會 (2017) 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紀要,5月29日,立法會 CB(1)1402/16-17 號文件。https://www.legco.gov.hk/yr16-17/chinese/panels/fa/minutes/fa20170529.pdf

姚松炎 (2020a) 後疫症經濟 1-衰退與通縮,方格子,4月12日。https://vocus.cc/eyanalysispoliecon/5e9272dafd89780001cd7d09

姚松炎 (2020b) 供應需求齊震盪,五大行業遭重創,信報財經月刊,518期,84-86

Bernanke, B. (1983) 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3(3), June 1983, p. 257–76.

Fisher, I. (1933) 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 Econometrica 1 (4): 337–57

Minsky, H. (1982) Debt-Deflation Processes in Today’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Banca Nazionale del Lavoro Quarterly Review, Dec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