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戲院睇「戲棚」特別感動,字體設計得好靚啊

戲院有望係日內重開,熱愛睇戲嘅我不禁精神為之一振,誓要完成擱置係草稿好耐嘅觀影感想。今次想介紹《戲棚》,呢部拍出香港粵劇生態、意義同精神嘅紀錄片。作為一個從來冇睇過粵劇嘅後生仔,原本以為睇《戲棚》會悶到瞓着,結果相當驚喜。粵劇驚奇有趣嘅面向、製作人嘅匠心都令我十分專注同好奇。

宜家嘅戲棚主要係傳統習俗,例如鬼節(盂蘭節)、天后誕等日子上演。除左係球場度搭建,都會係一啲歷史較悠久嘅村落度搭棚。紀錄片就拍攝左幾個村落嘅戲棚。其中一個搭係海岸懸崖邊嘅戲棚令我印象特別深刻。戲棚係為慶祝天后誕而建,所以起係天后廟嘅旁邊。個廟本身已經好近崖邊,戲棚就搭係廟前搭多一塊地出尼做戲。

見到搭棚師傅由零開始,係佈滿亂石嘅小斜坡上擺好一條條嘅竹棚,係陽光嘅暴曬中不斷上上落落,起到可以穩妥咁放上舞台、後台、觀眾席。驚險嘅景象叫人抹把冷汗,認真嘅神情又令我相當感動。原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呢句說話,唔單只應用係演員上,亦應用係台前幕後嘅製作團隊上。

雖說因應大時大節、神功戲而做嘅劇目唔會有好大變化,台前幕後可說係駕輕就熟、倒背如流。但係《戲棚》嘅紀錄入面,可以見到演員會再三確認劇本嘅細微改動,幕後人員悉心準備戲服同道具等等嘅畫面。其中有一幕,係演員係凌晨時分、冇觀眾嘅情況下演出「天光戲」。即使周圍漆黑一片,亦冇觀眾欣賞,演員都用心演出,專業精神令我頗為感動。有啲可惜嘅係,電影冇描述演員嘅內心感受,令我更想知道係咩驅使演員係冇觀眾或少觀眾嘅情況下,仍然堅持、認真地演出。相信演員嘅答案,對我、對創作人,甚至對其他做緊不起眼嘅事嘅人尼講,都會係一番鼓勵同啟發。

值得一提嘅係,導演揀左大提琴獨奏巴哈嘅cello suite no.1做配樂,配襯師傅搭棚嘅畫面。導演話係因為搭棚有種儀式感同神聖感,亦都係孤獨嘅過程,所以揀左獨奏同以神聖感見稱嘅巴哈音樂,等觀眾可以更感受到個氛圍。初初聽到西洋古典音樂配上師傅搭棚嘅影像,不禁令我產生微妙嘅違和感。但經過導演嘅解釋,就明白到配樂目的係令畫面嘅內涵更加突出,頗有心思。

隨住戲曲變成Xiqu、香港變成Xianggang,韓星日劇取代港星港劇、歐美電影蓋過香港電影。作為真係好鍾意香港嘅人,要點樣去守護呢片逐漸失傳嘅香港景象,係我地都需要思考嘅事。


題外話:思考左一陣用廣東話定書面語寫好,最後都係決定用廣東話。因為粵劇都係用廣東話去表達,亦係其中一種保存廣東話嘅媒介,所以我想用返廣東話寫作,去回應紀錄片同粵劇工作者嘅心意。


如你願意支持我的寫作,可以入戲院睇香港電影,撐本土優秀作品,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