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當了很多年的台商,和很多台灣人一樣,是當年時勢之下不得不的選擇。他也是亂買一族(我猜我的惡習不知是否有家族遺傳?),書畫、玉石、文房等等,堆了滿屋,連鄉下老家三合院的餐廳裡,都掛著一幅慈禧太后手書橫匾;祠堂則掛著滿洲國宰相鄭孝胥的超大對聯:「杜陵評書貴瘦硬,放翁柱杖具神通」。


只是,可能有九成以上,都是被騙的。

他曾經拿出一對于右任的草書對聯,裱的很差,是中國的便宜裱工。說買的時候,是皺皺的折了又折的兩張爛紙,賣家稱是文革前塞在衣櫃底藏著的,現在改革開放了拿出來賣。

想必是誘發了一種撿漏的心態吧!我不知二舅花了多少錢?但他說有人出價二十萬台幣他都不賣!

某次,我和阿姨帶著這件對聯,到師大對面的某畫廊,據說是于右任作品在台灣交流的最大商號。老闆打開其中一聯的三分之一長度,便捲了回去,端茶送客了。

那一次,也讓我見識到書畫鑑定的世界原來這麼殘忍,連掛起來看看,作作樣子,都不肯裝那麼一下的。

總之,二舅知道我在學書法,便對我青眼有佳。有次,拿了一方硯台送我,說是在廣東肇慶買的,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

我一看,果然體型巨大,雕工倒是蠻有現代感。又沈又重,摸起來十分的光滑。

在我累積了點經驗值之後,當然就知道這個絕對不是端硯,而是山東出產的「徐公硯」。二舅又被騙啦!

網路上是這麼介紹的:「徐公硯是魯硯中的重要品種,產於山東沂南縣青駝鎮徐公店村,早在唐宋時期即負盛名,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宋代歐陽修、蘇軾、米芾等名人,在其有關著述中都曾作過介紹和品評,而且評價甚高。」

我當然沒有讀遍顏真卿、柳公權、歐陽修、蘇軾或米芾的文章。但這段文字在不同的網路文章裡被抄來抄去,卻沒有人引出原文,所以,我對這種說法相當存疑。

另,還有一個小故事,大概是歷史上有此傳說:「據傳唐代徐晦赴京趕考,途經此地偶得此石,因愛其形色,試磨成硯。在京會考時適逢天寒,硯墨結冰,考生均受影響,唯有徐晦硯墨如油,書寫流利,一舉考中進士,一直做到禮部尚書。休官後緬懷奇硯,定居於此,被譽為徐公。村名遂改為徐公店,硯石名為徐公石。」

或許唐宋之時,確有徐公硯,但並未見實硯傳世。而現代的徐公硯,則是數十年前有人重新開發出來,號稱這就是徐公硯了!而這真的與一千多年前的徐公硯是相同的石種嗎?我亦持保留態度。

網路上又說:「徐公硯石質堅硬,密度極高。叩之清脆,其聲如磬,下墨如挫,發墨如油,色澤鮮潤,且不損毫,堪稱石材中之上品。」

然而,據在下手試,「石質堅硬,密度極高」是不錯的。 但硯面滑溜而不受墨,簡直就像大理石,磨半天也磨不黑,才是實情。「下墨如挫,發墨如油」云云,真不知從何說起?

後來,此硯倩請高手開鋒,達到堪用的程度。然與端硯、歙硯等名品相比,仍有雲泥之別。

當然,僅用一硯,不能遽下斷語。不過我也沒有興趣再試就是了。

今時今日,當作擺件。或為念想言語風趣的二舅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