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挑戰自我:經營社群帳號
時間回溯到一個月前,受到報業經營者、社運人士被捕等接二連三的新聞打擊,令我再次思索「還可以做些甚麼」。於是,我想到了結合學習語言方面的興趣,以及數位時代必不可少的社交媒體——就做一個語言學習為主軸,輔以較為軟性地提及香港情況的社群帳號吧。
經營社群帳號的想法其實也醞釀了一段時間,通過看相關影片、上堂學習了一段時間,只是尚未找到方向定位。受到新聞事件衝擊,徹夜難眠的我突然靈機一觸,想到了做語言學習的主題,馬上就開始整理題材、製作圖片、寫文案。
靈感來源之一:
偶然發現一位居於日本的中國女生,做了一個用日語教授北京話的頻道,藉機宣傳中共文化(如社交媒體抖音、微信、電影、youtuber等),甚至宣揚攻略中國美女的方法等。
(不過即使是如此心繫祖國的人,還是會受到小粉紅的攻擊,叫人感嘆「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一開始我的目標只是要堅持一星期每日更新,也在徹夜難眠的情況下一下子做好了預定一週可以發佈的內容,就開始營運帳號了。剛開始經營帳號,心情特別緊張,常常會查看帳號的情況。眼見情況不太理想,就開始懷疑是發佈內容不夠多,急忙製作簡陋的內容,以便更新得更頻密。但此舉不但累壞自己,導致靈感枯竭,對帳號的成長亦無補於事。當我調整好心態,靈感反而就出現了,讓我可以製作更多的內容。現在,我已連續更新、經營了一個月有多。儘管帳號的成長很細微,還是可以整理出一些心得。
- 研究類似帳號的#hashtag
基於我主要營運的帳號是instagram,研究放怎樣的hashtag是重要的一環。我會觀察其他類似帳號使用的hashtag,看看適不適合配上我製作的內容,也會利用不同語言的hashtag。
- 研究後台數據
另一方面,我也會通過後台數據去研究不同hashtag的作用。假如hashtag效果不理想,就換上效果較好的hashtag。我發現,即使帖文是在幾天前發佈,換上新hashtag還是有助吸引人流。
- 訂立更新頻率和時間
後台數據也幫助了我訂立更新時間和頻率。由於我的目標群眾是會英語、對外國語言及文化感興趣的人,常說晚上8-10點左右的規則並不適用我的帳戶(至少不是香港時間的晚上8–10點啦)。剛開始的時候,我會在早上和深夜各發佈內容一次。後來我發現早上發佈的觸及率很低,深夜發佈才有效,便改為每天在深夜時段更新,也間接幫我改善了急於頻密地更新,以致粗製濫造的問題。有時候,發錯時間的帖文觸及率著實太低,我便會在合適的時間重新發佈,效果確實有所改善。
- 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內容
正如先前提到,想要頻密地更新,卻粗製濫造出連自己也不太感興趣的內容,結果只會是徒勞無功。
- 美觀 VS 內容
朋友看過我的帳號,便說我製作的圖片太醜啦。於是我便去學習製作美美的IG story、圖片的技巧,發佈看起來較為美觀的內容。奇怪的是,後台數據反映,設計得較為美觀優雅的圖片,觸及率、參與度(engagement) 反而比沒有用心設計,但能引起共鳴、較為有趣生活化的內容為低。至少以我所營運的帳號主題:語言學習、文化交流來看,內容比圖片設計重要吧!
我也發現,雖說數位時代下,人們都不太習慣閱讀文字。但以我製作的範疇方向來說,人們都願意閱讀有趣、有意思的文字。所以即使在 Instagram 這個以圖片為主軸的社交平台上發佈,用心寫文案也是有回報的。
- 觸及率 (reach) VS 參與度 (engagement)
正如上文所述,後台數據提供了很豐富的資訊讓創作者可以發佈更好或吸引其他用戶的內容,而較重要的資訊可分為 觸及率 (reach) 和 參與度 (engagement) 兩大方面。觸及率 (reach) 顧名思義,便是有多少人看過你的帖文;而參與度 (engagement) 則包括讚好、留言、分享、收藏等數目。
理想的情況下,當然是觸及率和參與度都較高。但這一個月來營運帳號的經驗告訴我,有些帖文觸及率較高,有些則參與度較高。為了維持帳號的特性和定位,兩類內容我都會繼續製作。但假如想要回應個別主題或營運目標的話,也許便要製作偏向觸及率或偏向參與度的內容。
值得思考的是,參與度高並不等於用戶就會記住內容。就像我們都不大會記得讚好過的內容一樣,追求高讚好數並無意義。反而有留言、分享、收藏到帖文的用戶,相信會對帖文較為印象深刻。如何製作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容,也是創作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 Call To Action 呼籲行動
(亦即 CLS:Comment, Like, Share, Subscribe/ Follow)
除了寫好有趣或有用的內容,配以合適的hashtag,在適當的時間發佈外,提醒用戶留言/讚好/分享/追踪(以便留意其他有用的資訊)也相當重要。儘管用戶不一定會照着做,但至少可以提醒用戶「還可以做些甚麼」,不要只當已讀不回的CD-Rom。
- 善用連結帳戶功能
經營一個社交媒體帳號已經很累了,可是為了擴大接觸面,不得不同時運作幾個帳號。基於個人推測目標群眾的社交媒體偏好,我便會通過Instagram的連結帳戶,同時把內容發佈到 Twitter和 Tumblr上。
不過透過連結帳戶發佈到其他平台的帖文,效果未必如理想。比如發到 Twitter上的內容便會變成極有限的帖文文字 + Instagram帖文的連結(因Twitter的字數上限只有280字),需要人手重新上載和整理文字到Twitter。但在無暇更新的情況下,連結帳戶功能還是可以幫助積累一點人氣。
以我相當有限度地營運關聯Twitter帳號的經驗,成長明顯比另一個用了一年左右的無名帳號要大。始終社交媒體主要作用是社交,而非像機械人(bot)一般地運作,其他用戶也會比較喜歡有個性、有內容的帳戶。所以經營一個興趣相關、較為人性化的帳號,不是壞事。
- 學習社交媒體經營、數位資訊
最後分享一下個人很喜歡的免費網上學習平台 Future Learn,除了社交媒體相關的課程外,也有其他科技、人文、心理學等範疇的課程。比起Mooc、Edx等類似平台,Future Learn的界面較為友善及新穎,課程質素也很不錯。武肺疫情下,不能外出、生活苦悶的朋友不妨試試,借此增值自己。
- 與其空想,不如動手
儘管我所經營的帳號也不是甚麼很受歡迎、很多人看到的熱門帳戶,看來沒甚麼影響力。即使如此,也總比甚麼也不做來得好。現時已有不少以興趣專長為中心,抒發生活感受或理念為輔的社群帳號,質素也相當高,吸納不少用戶。遺憾這些帳號都是以中文為主,變相令目標群眾變得單一。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會外語的人不在少數,假如大家都能一展所長,或許會帶來更多可能性。
近來跟朋友閒談時,發現不少人都有製作頻道、經營社交媒體的想法,唯獨缺乏踏出一步的勇氣。與其沉淪在失敗的想法中,不如放手一試、邊做邊學,才會越做越好、邁向目標。一起努力吧!
如你願意支持我的寫作,可以給我一些讚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