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知(識)性文章並非媒體常見的「資訊」報導文章,任何「資訊」都需經過解釋及理解後,才能成為「知識」。所以,知(識)性文章是解釋資訊,增進人的理解(understanding)。知性文章切忌淪為長篇大論,鉅細靡遺的報導文章。因為人腦的功能構造,只能在一個時段內,理解(消化)少數幾件事。若文章拉長,要解釋的事情就越多,就越不易理解(懂)。例如文末所附的《談散文寫作(一至六)》約有一萬三千字,包羅散文的沿革、結構、知性、感性、境界、技巧、見證文學,所要懂的東西太多,非專家的讀者一時之間,很難讀懂。

所以,易懂的知性文章應該輕薄短小(不超過一千字),關鍵是報導資訊以外,還要有解釋與理解;其寫作訣竅有二,第一,人類都有「因果」(causality)的思考,知性文章若能通透闡明事情的原委─前因後果,人們就懂了七、八成,剩下的二、三成就要靠第二訣竅:在文章中,舉例說明,以落實讀者的理解。這兩訣竅都在訴諸讀者的知(理)性。 (詳見拙文:如何寫高品質知識性文章─寫作的本質(2)

相對的,散文抒發感懷。是訴諸讀者的感性。寫作的訣竅就大相徑庭─不能直白的敘述作者自己的感受,而要婉轉迴腸的白描情境的細節。例如,蘇軾(東坡)思念亡妻:「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白話譯文:夢中回到了老家,與鏡前梳妝的妻子對望,默默無語的,只是淚流滿面。

(《江城子》蘇軾(東坡))

蘇軾並非直白的敘述自己的悲慟之情,而是白描(直白描寫)情境的細節─夜來、幽夢、還鄉、梳妝、對望、默默無語、淚流滿面,卻可以令古今的讀者莫不為之動容。

為什麼呢?
這需要解釋,才能理解。

《敘事學》(NARRATOLOGY)裡說,敘事(敘述故事)有兩個基本形式:(1)「白描細節」(diegesis) 及 (2)「直白敘述」(mimesis)。知性文章是要簡潔闡明前因後果,需要的形式是「直白敘述」,其優點為開門見山,不繞圈子。其缺點是少了情境細節的描述,不能感人。而散文卻要讀者感同身受,同悲共喜,那就要醞釀情境,藉白描情境的細節,增加讀者感同身受的「移情感(empathy)」,白描細節越多,感動就越多,這就是散文能感人的寫作訣竅。

散文寫法:最隨意的一種文體!

談散文寫作(一) - 翼報(2006.2)

談散文寫作(二) - 翼報(2006.3)

談散文寫作(三) - 翼報(2006.4)

談散文寫作(四):淺談散文寫作技巧- 翼報(2006.5)

談散文寫作(五):見證文學- 翼報(2006.6)

遊戲敘事中的沉浸感和代入感:移情的發生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