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出現了一系列有點娛樂、又有點政治的新聞——女星歐陽娜娜、張韶涵等在中國的央視國慶晚會上,與其他中國歌手合唱了一首名為〈我的祖國〉的歌曲。


如果我們盡可能的保持理性中立,不去討論台灣人因為各種理由跑去鄰國官方頻道慶祝該國國慶有什麼問題——單就音樂本身去討論,〈我的祖國〉也是一首滿難聽的歌的。對於一個曾於二十多年前住在中國兩年的人來說,這二十多年來中國的「樣板戲」、「樣板歌」完全沒有一點進步,也是叫人不敢置信。

(或者,這樣的「樣板」是否自從文革以後就不曾變動了呢?)

相較於這首過於樣板的歌曲,我其實覺得〈義勇軍進行曲〉就挺好聽的;或許主要是節奏與唱法的關係吧,那種千人、萬人合唱的慢節奏愛國歌曲,實在無法打動我。

這則新聞出現之後,黃立成在自己的臉書粉專上以英文發聲,認為台灣是個民主國家,應該要可以「sing whatever the fuck you want」。這句話在某些前提下應該是成立的——但其實這篇文章不想要討論那麼深入的議題,而是借題發揮:如果「想唱什麼都可以,那想聽什麼也都可以嗎?」

對於音樂,我是一個很「雜食」的人。透過關鍵字搜尋,我找到過各式各樣奇怪的曲子跟音樂;比如說,因為想在打文章時聽愛爾蘭傳統音樂,所以因故找到了下面這首歌:


〈Go on Home British Soldiers〉這首歌的出現起因於1972年1月30日於北愛爾蘭發生的「流血星期日」(Bloody Sunday)。當時北愛爾蘭民權協會(Northern Ireland Civil Rights Association)對英國政府未經審判就關押的制度發起遊行抗議,後者派出的英國傘兵部隊因故向群眾開槍,造成十二人死亡、十二人受傷的流血事件。Wolfe Tone為此寫下這首歌——作為愛爾蘭民俗音樂中的一種分支,「愛爾蘭叛軍音樂」(Irish rebel music)是Wolfe Tone的招牌曲風。

我雖然不是愛爾蘭人,也無法完全瞭解愛爾蘭與英國的血淚歷史,但我依然相當喜歡這首歌;那種強硬的歌詞與愉悅的曲風是如此矛盾,卻又令人感動不已。它展現了愛爾蘭的民族性與令人落淚的過往——這樣自然創發自人民之手的作品,或許才最能真正展現愛國的精神吧。

不過,「海峽對岸」的英國也有一首我很喜歡的「愛國歌曲」;那是New Order的〈World In Motion〉:


這首1990年的歌曲,是New Order為了英格蘭當年的世足賽所推出的樂曲;除了他們一貫輕快的曲風外,更在後段加入獲得當年「英格蘭FWA足球先生」的約翰.巴恩斯(John Barnes)所演唱的rap。而最後大合唱的歌詞,更是在球場上激起愛國心的最佳典範:

We're playing for England {In-ger-land}
We're playing the song
We're singing for England {In-ger-land}
Arrivederci its one on one

維基百科上的「愛國歌曲」條目中說,愛國歌曲「的主題一般為宣揚愛國主義或者歌頌國家及英雄等愛國符號」;但在「讓人愛上愛國歌曲」上,中國的愛國歌曲顯然不如這兩首輕快、朗朗上口的歌曲那樣令人——至少是令我——著迷。當然,〈World In Motion〉的歌詞某種程度上有點「廉價感」,但跟中國的比起來,CP值應該還是高出不少了。

〈World in Motion〉單曲封面

那麼,喜歡別國的愛國歌曲會不會有點政治不正確呢?我想,最重要的還是必須要回歸到一點:就是,那個「別國」的愛國歌曲究竟是不是寫來嗆你的?「別國」本身是不是故意總是要吃你豆腐的?以及,那首歌曲到底值不值得你這樣喜愛?

掰了這麼多,好像也掰不下去了。總之記得,路邊的髒水不要喝,對岸的阿共不要舔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