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曼荼羅地,司馬庫斯|Neomi去走走
八月底,初訪司馬庫斯(泰雅族語:Smangus)。
進入新竹尖石鄉的內灣後,轉往一條顛簸的水泥白石路,奇險地蜿蜒而下。從這裡開始,逐漸走向一處網羅各式含義的曼荼羅地。沿著連綿的山路,慢慢環繞而下,將傳聞中的司馬庫斯塗上真實的顏色。連續髮夾彎象徵曼荼羅的複雜性,也代表了悟的各個階段。
與西藏僧侶繪成的曼荼羅圖案不同,此行並非從內部圓心開始著手,而是從外部輪廓直抵一座早已被繪製完成的華美宮殿——上帝的部落。
/
時值盛夏。「午後會下雨嗎?」我們用高雄的喧囂估量上帝的心思,興許山頭上將點落幾滴水珠。幸而上帝總是出其不意。
將車子駛入、停妥在觀光局處興建的停車場內,而後躍下車座。仰望清朗的藍天,閉上眼深深吸一口氣,嚐一口城市裡沒有的味道——突然,一陣清冽且猛烈的氣流撲面直擊,吹亂我沈浸的思緒。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高山裡,風的力道毫不留情,連雲彩也迅速消散。
上帝,總是出其不意。
/
涼爽宜人的午間時刻,肚子餓得咕嚕起來。停車場附近有一處木造涼亭,於是借用此處享用自帶的便食。一片參差錯落的竹子林在亭邊枝呀響。
風勢強勁使整座山林都充滿了活躍的氣息,也解放了平日裡條條框框的束縛。
飽足了精神體力,徒步來到曼荼羅地的核心,巨木山群,這裡曾是泰雅族人狩獵的寶地,如今已不見大型動物的足印。
轉過山坳,曬出焦黃色的竹子迎在兩側,節節分明而秀逸,亭亭獨立顯高潔。它為來訪的登山客擋住大部分的風,數以千計的葉片和竹枝啪啦啪啦作出脆響。喜歡在林間仰起頭,靜享——陽光,穿過層層疊疊的樹葉,發散出迷濛的美;樹木,隨著鬱鬱蔥蔥的樹冠,輕柔地來回擺動。
這場表演,我很榮幸能完整地參與其中。
/
走了大約兩公里的平緩路面,接下來是一路向上的斜坡,低頭踏穩每一步,小心翼翼仍免不了將落葉層的外殼踩碎,只怕腳下這片枯黃葉的小小天地,早就形跡不堪⋯⋯漸而自怨自艾起來:上帝的曼荼羅地終究逃不過人類的貪婪糟蹋嗎?隨即又想:何則懊悔!
既已到來,且行且珍惜,留下足跡但不留痕跡,才是對這片土地最好的負責。
/
一段遙遠的路途,上坡、下坡,矮身從傾頹的枯木底過、縱身從湍急的溪水上走。「阿,是味道溪,那巨木群也不遠了!」我們彼此打氣,共同刻畫出期待可見的近未來。
味道溪,即為 Smangus 的字義,剛才登山口旁立有一塊木板,上面寫著司馬庫斯的由來,畫面感十足。
以前族人常來這片山裡狩獵,並把獵來的肉放在溪水中保存,因為溪水是最天然的冷藏庫,久而久之,溪邊總飄散出一股味道,故稱「味道溪 Smangus」。
越接近古老的森林深處,四周越靜謐。
原本伴隨一路刺耳的蟲鳴聲都沈寂了下來,也聽不見風聲,遠處的車輛人聲都消失了。只聽得近處的味道溪,流水潺潺。整座森林籠罩在一股肅穆之中,陽光更加柔和且朦朧。我們自然的降低說話音量,然後各自沐浴在曼荼羅的神聖裡。
/
我站在巨木前,感受這得來不易的一切,感覺只有自己和自然。
——無論是成熟的綠葉或新發的嫩葉,千年巨木都將它們高高舉起,用堅牢粗壯的樹根,支撐起整個樹木群甚至整座山林。一些我不熟識的藤類植物攀附在樹幹上,是巨木的恢宏遮蔽了大部分的陽光,使得樹下的草木必須另尋他法,依偎生存。然而地面的陰暗潮濕正好適合蕨類植物,蕨類植物用它獨有的方式,繁茂地生長在樹蔭下——
站在這裡,運用理性的觀察和感性的想像,細細聆聽植物的狂想曲,思考著如何活出如大自然般倔強、堅毅、富有善意的生命力。
/
若非溪水提醒時間正溜噠地走,否則真想停留得更久一點。彼時腦海浮現各種陷入摸黑的險境,且入夜後的蟲蛇會招致惡夢。於是,休息片刻,便原路返回。
回去又是一段六公里長的挑戰。行跡至此,每一舉步就愈發沈重,下坡、上坡,別了巨木群、別了味道溪。
雖再次遠離曼荼羅的核心地帶,但無妨,心中已然繪出一塊屬於自己的曼荼羅地。
趁回程時,再看一眼與來時相同的風景,竟有方才沒注意的新發現。被扭斷的巨木橫倒一旁,如擰毛巾般的紋理在樹幹上撕裂開來,大自然的力量看似無情,卻也給新生的枝枒一絲爭頭的希望。
總是聞其聲不見其形的蟲鳴,牠尖銳的聲音有如電鑽機在工地裡辛苦地幹活,來時牠帶來驚異,回時則必須循其聲才安心。樹梢上有一種鳥類,清脆的嗓音好似晶瑩的風鈴在微風中悄悄地撞擊,甚是得人欣賞,來時便有所留意,回時更學牠一起歌唱。
透過與大地的對話,用感官實實在在的體驗,自然而然地想辨別、了解這一切,亦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察覺到自己。
/
一趟尋找自己的旅程,再去幾次也不膩,因為這是一趟沒有盡頭的求知慾和企圖心。每次走訪,都能重繪一次充滿故事和生命力的曼荼羅地。
再次走到左右被竹林環抱的近入口處,它們曾擺動悅耳的聲響迎接訪客踏入這塊境外之地;現下它們與向晚的夕日相攜,在竹林裡撒下耀眼的金黃,雖短暫而記憶深刻。
一個散場的歡迎,歡迎行旅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