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古典乐团的舞剧作品《客风 漂鸟之歌》,本月将在“台湾月”活动中线上演出。」

作为融合古典与现代理念的新古典乐团的经典代表作,《客风》将从历史、文化、人文和哲学思考的角度,以美的方式呈现族群迁徙。

舞剧《客风 漂鸟之歌》总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幕“祭天”,讲述人与自然沟通的方式,普通人对信仰的精神寄托,对传统的尊敬;第二幕“出口”,讲述客家人为了寻找安身立命之地,突破困境,为自己的族群寻找新方向的坚忍生命力。

第三幕“客风”,则以台湾客家文化的音乐——平板、山歌、小调等为基底,体现族群在一个地方扎根,慢慢扩大,呈现出安居乐业的形态。新古典乐团的艺术总监卢怡全形容,这一幕在全剧中比较特别,演出比较通俗性,“舞蹈呈现没有那么现代,一般观众比较容易接受,有耳熟能详的感觉”。而第四幕“漂鸟”,则呈现出舞剧中“共生”的主要思想,最终回归和平和谅解。

舞蹈的编排中,随处可见客家文化的踪影:客家历史、生活、流传的民间故事、语言、音乐、服饰、生活劳动器具、近期时事,在卢怡全看来,都是可以编入舞蹈的重要元素。“例如一开场,我们使用了客家的老山歌,用比较沧桑的歌声拉开序幕。这首歌由台湾客家金曲奖的得主现场演唱,会带领观众回到客家村落、历史,”卢怡全介绍。又如出现在演出海报上的女舞者,她在剧中将会有一段独舞,“她穿着的衣服,是源自客家传统蓝布衫的再创作。而第三幕中女舞者们的衣服会使用有牡丹花的布料,这在台湾被称为客家花布。”

此外,在道具、舞蹈编排上也出现舞者戴着斗笠采茶、男舞者挑着扁担劳作的动作,溯其源头,是过去客家人于台湾生活在半山腰,他们的劳动主要是种茶。第四幕的道具中,编者使用了麻竹做成的高大竹竿,这源自台湾客家非常普遍的精神信仰寄托地“义民庙”,旧时客家人会在自己的生活社区周围种植竹林,以达到防御效果。舞台设计上,会出现实景搭建的客家土楼,舞者可以第二层活动,使得活动空间更趋立体而非平面。

卢怡全说,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在近期演出,是因为感受到世界上近年氏族对立非常严重,而本剧的中心思想是共生,希望观众看完演出后可以从更宽广的视角思考问题,看得更远,而不是集中于目前的成与败。

卢怡全引述史料,提及客家的发展历史中有械斗的历史。这个部分在作品中也会有所体现。作为一部舞剧,作品会随着故事轴线发展,如同观看电影,卢怡全相信这样会帮助观众更容易接受现代舞的演出。“这部作品是我比较喜欢的,”卢怡全说,“我的作品不会只有动作结构,而会有文化的东西在里面,会有『人』的味道。”

作品全篇中有至少两处枪声部分,展现族群残酷的对峙与此后的新生。卢怡全“剧透”道,其中在最后一幕中,会出现两批舞者对立的场景,然后灯光大暗,然后枪声再响起。卢怡全表示自己是有意在灭灯之后才让枪声响起,因为枪声可能在故事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我不要作解答,我要让观众自己去选。是选择对立,还是重新出发?”

成立于1967年的新古典舞团已经有多年历史,由创立中国现代舞的知名舞者刘凤学创办。舞团信奉的理念是,东西需要有融化,而在融入新的、外来的技术、概念时,始终不会逃脱自身原本的文化。这种理念也体现在《客风》的创作之中。而观毕全作的一刻,观众在当下对故事的理解和诠释,便是他们内心作出的选择。至于你可能会作出什么选择?则唯有看完作品之后才能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