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戏剧,而经典的力量之所以动人,在于它超越时代、切中人性的精辟视角,让每一代人都愿意自其中再掘深义。」

采编:林佳蕙|照片提供:爱丽丝剧场实验室

深知戏剧与经典重要性的“爱丽丝剧场实验室”导演陈恒辉,于1997年完成戏剧学业,主修导演的他发现当年香港戏剧界时兴喜剧或明星歌舞剧,却少有剧团搬演学院所学的经典戏剧,深知这些作品重要的他,因而创立了“爱丽丝剧场实验室”,陆续制作了《百年孤寂》、《终局》、《哈姆莱特机器》、《香港三姐妹》等精彩好戏,被CNNGo评选为本地五个独特的香港剧团之一。

这一次上演的《暴风雨》则为莎士比亚“传奇剧”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部,身为导演,他认为一生中至少得导过一次莎士比亚的作品,他说:“最好的时期应该是中年以后,那时候才会更明白莎士比亚说的人性为何。如果再更年轻的时候导演莎剧,可能会更执着于表演的形式或舞台的方式,作品会变得比较叛逆或实验,却缺少莎剧重要的元素。”

陈恒辉解释《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集大成之作,单一剧本中便汇集多出莎剧剧本的元素。无论是《哈姆雷特》的弑君场景、《罗密欧与茱丽叶》的苦恋,或是《仲夏夜之梦》的梦之主题,于此皆有相似的情节安排。不同之处则是在这个剧本里,那些悲戚的故事,都演变成为圆满的版本。对初识莎剧的人而言,《暴风雨》是很好的入门作品,对莎剧熟稔的戏迷来说,借由观赏这样的一出戏,也能从不同的视角观看人性、再思主题,适合不同程度的观众齐聚欣赏。

在媒体内容趋于多样、观众追求酷炫效果的时代,他也深知要吸引新一代观众走入剧场、理解剧场有别于其他演出形式的魅力,需要更多的铺陈和安排。因而在戏剧上演前,剧团便利用YouTube频道拨出相关的演员对谈内容,无论是莎翁的爱情观、小丑角色之于莎剧的重要性,或是如何演莎剧,皆有所着墨,希望借有趣的方式谈说经典,让更多人了解这样的戏剧。

而导演莎剧对陈恒辉的挑战则在于莎剧倾向文字表达、注重台词诠释,他则偏好借意象呈现剧情,如何让自己的风格和莎剧的坚持适切相融,不但考验功力,也是本此演出大家可观察的重点。为呈现最好的效果,这次他也特别注重演员的台词训练,他解释:“今日的广东话已和七、八O年代的语调有所差异,语调平了,人的思想好像也变平了,就好像日本艺术家村上隆说的,我们进入了超平的时代。现在人讲广东话已经没有一些尾音,所以在排练时得加强音韵、尾音和节奏感的训练。”

他让演员的语调回到早先更有态度的年代,但在剧场布景的安排则采极简,服装混搭哥德、伊莉莎白一世、大卫鲍伊风格元素,让走入剧场的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时空混合的无时序场域,而更能将焦点聚于演员的肢体与台词表现之上,他语带感慨地说:“在太平盛世大家对这出戏剧的感受可能不一样,在社会和世界动荡的时间点制作这样的戏,我们会去思考我们是否真能宽恕,被宽恕的人是否真的能变好这样的议题。”戏剧演出的四小时只是个触发点,他期待这样的效应能接续发酵,让人们持续思考。而这一次演绎的莎翁最后完整篇章,将全新翻译版本,假香港艺术中心寿臣剧院粤语演出,内附中英字幕,期待大家在剧场相逢,共于《暴风雨》之中打开生命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