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还有“不冷静”离婚的权利么?
「从数据看“离婚冷静期”的合理性」
端传媒实习记者 杜萌 发自 北京
“离婚冷静期”难以被冷静地对待。
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正式实施,其中新设了关于“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规定。
民法典婚姻的家庭编中,第1077条规定了协议离婚的流程:“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前款规定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这意味著“离婚冷静期”实行之后,“协议离婚”的时长延长为一个月到两个月不等。此外,婚姻登记机构将不再受理因胁迫结婚而请求撤销婚姻的业务。
今年5月底,“离婚冷静期”规定的出现,立即引发舆论热议,在相关微博热搜中,达到了6.3亿左右的讨论热度。
人们开始疑惑:我们是否还能拥有“不冷静”离婚的权利?
“冲动”的惩罚
依据民政局截止到2019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离婚率已经多年持续上涨,而结婚率却持续走低。
从离婚率的地域差异来看,仅在2019年第四季度,吉林省就有75551例,居全国之最,而全国离婚率最低的西藏,同期有40起离婚事件。于是自然地,关于如何提高结婚率、降低离婚率的讨论开始了,由是也极大程度推动了“离婚冷静期”的设立。
在对“离婚冷静期”的讨论中,“冲动型离婚”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
当离婚冷静期写进民法典草案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主任沈春耀曾对此进行说明:“实践中,由于离婚登记手续过于简便,轻率离婚的现象增多,不利于家庭稳定。为此,草案规定了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
然而,并没有人能说清“轻率离婚”和“冲动型离婚”的具体判断标准为何。
中国法院网2018年9月的文章中提到,“尽管绝大多数夫妻劳燕分飞确系感情破裂,但这其中也不乏感情尚未破裂的冲动型离婚”。“感情是否破灭”是一个无法具化的指标,即便是当事人自己也不一定清楚。在此基础上,又如何得到量化的数据,下定“轻率离婚的现象增多”的结论呢?
早在2005年,专注婚姻和性别研究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教授 Carrie Yodanis 就曾对于22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层面的离婚文化与婚姻平等相关。在对于离婚行为接受和实行程度更高的国家中,婚姻中男女之间的工作分配更加平等。这些发现支持了平等假说,即离婚这种可能性本身,就为婚姻中的妇女提供了更平等的地位。
根据最新的各国离婚率数据排名,离婚率同社会发达程度关联程度密切,发达民主制国家通常伴随著较高的离婚率,在这些地方,关于女权的讨论和呼声都较高。
离婚率的持续上升,部分印证了中国大陆女性独立意识逐渐觉醒,在意识形态建设上更进了一步,而大多与“冲动”无关。
“冷静”的代价
关于“离婚冷静期”,互联网舆论空间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女性权益的保护”和“婚姻自由的考量”。
微博中关于女性权益保护话题下高频次出现的地点,同司法大数据发布的家暴情况的高发地区,重合度较高。对于“离婚冷静期”实行后应该如何应对家暴情况的忧虑,是反对者关注的重点。新浪微博上,有博主就此事罗列出今年的部分家暴新闻,甚至有极端案例,如:南京江宁女子小董曾经被多次家暴,报警六次,先后两次提出离婚诉讼,因为男方坚决不同意离婚未获得法院支持,在第二次提出离婚诉讼后,小董惨遭男方杀害。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于反对意见的回应是:“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是听到了反对意见的,但最后表示拒绝。离婚冷静期制度只适用于协议离婚,对于有家庭暴力等情形的,实践中一般是向法院起诉离婚,起诉离婚不适用离婚冷静期”。
在中国大陆现行的“诉讼离婚”制度下,被家暴的女性靠起诉离婚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根据司法大数据发布的报告,在离婚纠纷的案件中,大部分提出离婚的都是女性。在离婚诉讼原因中,家暴占比近15%,其中91.43%的案件都是属于女性为受害方。
根据现行《婚姻法》规定的几种情形,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六)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但“诉讼离婚”的成功概率其实并不高。传统观念中“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桎梏依旧在基层调解和司法领域盛行;同时,家暴认证严苛,举证难也是重要原因。
提出诉讼,对于婚姻案件的审理,也要符合法律规定期限。通常一审期限按照简易程序需要三个月,二审按普通程序算期限是六个月,算上之前的调解过程,离婚案件从头到尾少则四个月,多则九个月。
假如在第一次提出离婚判决不准离婚的情况下,那么第二次提起诉讼,中国大陆民事诉讼法规定,要在六个月之后才可以提出第二次起诉。
如此算来,假设提起两次诉讼后离婚成功,耗费的时长大概在一年半到两年之间,而这还是在对方配合的理想状态下。
因此,在复杂的婚姻关系中,被家暴但依然选择“协议离婚”的情况并不罕见。
那么在这个最长可达两个月的“冷静期”期间,如何保障被家暴方权益不受侵犯,这可能长达两个月的“冷静期”中涉及的财产转移、债务等问题,还是一笔糊涂账。
为了婚育率
通过“离婚冷静期”提高婚育率,是从宏观政策调控的角度期望构建的主要目标之一。
人大常委会法工会曾对争议回应:“从了解的情况看,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都规定了这一制度”。
以离婚排行前十名的国家为例,从结果论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的政策效果至少至今并不理想,其离婚率却仍然高居第一;而离婚代价越来越高昂的美国也在前十范围之内;法国素来以离婚手续之繁琐著称,但数据显示,如今1000个法国人中平均只有4.3人结婚,而59%的新生儿来自非婚姻关系。
中国大陆虽然也有一些家暴避难所、婚姻维权组织,但多为民间成立,和其他设置“离婚冷静期”的国家相比,法律援助体系、心理复建系统建设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样的情况下,也有人推测,想到离婚的繁琐步骤以及可能受到的伤害,会引发人们的“损失厌恶”心理,从而导致更低的结婚意愿。
早在1950年《婚姻法》草稿的讨论阶段,时任《婚姻法》起草小组负责人的邓颖超就主张:离婚不加条件,一方要离可离。她当时阐述的理由为:中国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最受压迫的是妇女,婚姻问题上妇女所受的痛苦最深⋯⋯一方坚持要离就离,主要根据广大妇女的利益提出。
12月初,在“离婚冷静期”制度正式到来前不足一个月时,一位陕西延安女性以“被丈夫打骂40年,隐忍至子女成年”为由提出离婚诉讼。
法院在驳回意见中写到: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