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记者 梁越 发自香港

2020年12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陈金梁在记者会上,就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面临“重组”一事回应传媒。
2020年12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陈金梁在记者会上,就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面临“重组”一事回应传媒。摄:陈焯辉/端传媒

香港中文大学早前在新闻稿中宣布将“重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该中心大量馆藏将交由大学综合图书馆管理并进行数码化,而学术交流活动则由中国文化研究所承担。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拥有近57年历史,长期服务中西方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消息一出即引发忧虑。

今日(12月28日)中大召开记者会,会上校方经记者多番追问,才确认中国研究服务中心(USC,以下简称服务中心)重组完成后将不复存在,但馆藏将被保留,并“努力延续USC精神”。此次重组将为期18个月,期间中大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联席主任赵志裕将继续担任中心主任,有记者追问18个月后中心是否存在主任,人员和预算等细节,校方表示目前仍不清楚。

“中心不存续,但服务的灵魂和文化会坚守。”赵志裕在今日记者会上表示。

中大常务副校长陈金梁在记者会上强调,不理解为何一直追问服务中心以后是否存在。陈金梁本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于去年9月获中大校董会委任为常务副校长,今年1月正式生效。他表示自己来中大之前未听说过有服务中心这一机构。

“一间房,住了很多年,当然好有感情,但现在房间要装修,拆了墙壁,那间房是否仍是一间房?In some sense it’s an open space now (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开放空间了)。”面对记者追问中心“重组”细节,他指可用这一比喻来理解。

服务中心的另一名联席主任、外籍学者李磊(Pierre Landry)早前传出辞职。赵志裕在记者会上表示李磊“因对中心的发展方向有不同意见”,已经于大约11月底呈辞。李磊今日并无出席记者会,记者追问李磊请辞的具体原因,校方表示需问李磊本人。端传媒曾尝试联络李磊,至截稿未获回复。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摄:陈焯煇/端传媒

校方强调中心最重要的是馆藏 电子化后将对公众开放

陈金梁于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heart and soul(核心与灵魂)”在于其珍贵馆藏。考虑到保存和让海外学者更方便使用等,中大决定将中心馆藏进行数码化,再作为一个命名馆藏,整合至中大图书馆的馆藏中。

过往,服务中心的馆藏秉近乎无限制的对外开放,各方学者均可自由查阅中心资料,包括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等敏感性资料。有学者担心,中心馆藏被并入中大综合图馆后,查阅档案资料会否不变,查阅敏感资料会否被登记等。

中大图书馆馆长李露丝(Louise Jones)于记者会上表示,中心馆藏数码化后,各方人员可自由进入其中大图书馆的网上平台查阅资料,某些资料因其版权问题,则需要登记;她亦表示,中大图书馆不会、亦没有能力对查阅者作政治或背景审查。

至于中心本来的人员架构、财务预算、学术交流活动等,未来将不再独立存在,会归入中大的中国文化研究所中。中国文化研究所设立于1967年,下设文物馆、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等,现任所长为教授唐小兵。

该中心的创办人、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孔杰荣(Jerome Cohen) 早前接受BBC访问时表示,该中心“不仅是一个研究中心,还是中国独立学者与香港本地人和外国学者见面交流思想的地方。”孔杰荣担心重组后,中心将失去其独特性及开放性,面临“可悲的消亡命运”。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摄:陈焯煇/端传媒

今日记者会上,陈金梁介绍说,中心原有的访问学人计划等,将交由中国文化研究所继续进行,并表示学校不会审查哪些学者可以来、哪些不可以来。

陈金梁多次强调,中心重组是为了让中心原本的资料、档案被更好的使用。他指出,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档案数码化计划,早于几年前已经有意启动,并在该中心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中讨论。有记者追问咨询委员会是否同意最新的重组方案,校方没有正面回应。

目前,除了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外,中大还有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中心等数个和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陈金梁指,中大未来会对所有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资源逐一作出检讨。

陈强调中国研究未来仍是中大的发展重点,不过中国研究“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若果出来的东西没有水准,有多热情、多好的服务,then I don’t think it’s a good use of taxpayer money(那么就没有好好用纳税人的钱)”。陈金梁又指,中大的中国研究,对于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研究似乎太过分开,未来会对中大各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逐一去检讨。

赵志裕则表示,同意馆藏需要数码化;同时亦希望中心一直秉承的交流文化精神,与各方学者具人情味的社群氛围,未来能够得以传续。

记者会上,赵志裕表示,想借此机会向陈金梁提出要求,希望陈金梁探讨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将来时,“可以多听中大同事的声音”,尽力保留中心原有的文化精神。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摄:陈焯煇/端传媒

中国研究的“麦加” 傅高义曾促成中心创办和纳入中大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于1963年成立,由、傅高义等一众中国研究学者促成,中国法研究专家孔杰荣于香港正式成立。服务中心最初独立于大学,选址亚皆老街155号的花园洋房。5、60年代,中国大陆对外封闭,众多意欲了解中国的外国学者,视香港为重要窗口,中心成立翌年正式向世界各学科开放后,吸引大批西方学者来访。

中心长期致力收集有关中国的报纸与文件,系统地收集了大量始于50年代初的中国省级或地方报纸,以及各级年鉴、地方志、民间历史、大量有关1949到1976中国政治运动的资料、受争议的纪录片等。另外,中心秉持开放原则,不论学者政治立场均可查阅资料,是以被中外学者称为中国研究的圣地“麦加”。

八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香港不再是研究中国的唯一门户,中心存续迎来危机。多位中心学者如香港公民党创党主席关信基、前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等,于中大与港府之间奔走游说。傅高义亦有份促成服务中心落户中大。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摄:陈焯煇/端传媒

1988年,中心正式搬迁至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一侧,更名为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于校内保持独立运作。多位著名学者、政府官员,包括已故历史学家、《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香港前总督卫奕信、澳大利亚首任驻中国大使Steve Fitzgerald等曾于中心作为研究学者;《红太阳是如何升起的》作者高华、文化大革命专家学者马若德、中国农村发展学者于建嵘亦曾到访中心,并对中心文化作高度评价。

傅高义于今年12月20日离逝。在他去世前,今年1月,他以89岁高龄最后一次到访服务中心。

重组消息中大受政治压力揣测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此次重组、分拆中心馆藏和工作的决定,是否受近年香港政局动荡,或《港区国安法》的影响,亦引发多方揣测。

早于2012年,原中文大学副教授、占中运动发起人之一的陈健民,曾任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任。为避免影响中心,陈健民于2013年8月辞去主任职务,但是,据消息人士向端传媒透露,中国政府仍视中心为潜在威胁。

2019年12月,部分亲中媒体批评,现任中心主任赵志裕于中大社科院主持互助经济圈研讨会,推销黄色经济圈,“隐藏的就是‘港独’势力渗透经济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