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每週閱讀兩、三本書,其實是一種逃避,而每晚又睡不安寧。下午處理一件拖延已久的事,想哭,但有些感悟。晚飯前往外轉,去了一拳書館, 還是忐忑的情緒下拿起蔣勳的【 捨得 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然後館主龐一嗚走來跟我說因為看此書才知道京都獨有的回頭佛像。

這書是一次跟蔣老師文化藝術之旅,看到生命的修行與種種可能,領會【金剛經】所講的捨得、捨不得。三卷廿一篇文章 : 卷一是從京都永觀堂的回頭佛講到中國詩詞 ; 卷二是從日本利根川及中國西湖講到中國書畫同印象派的畫 ; 卷三是從清邁無經堂講到地方的記憶。每一篇文章可以獨立當散文看,但每卷又一氣呵成互相呼應。

卷一一篇講張九齡詩《望月懷遠》時,我即想到「天涯共此時」, 蔣老師卻特別講解「滅燭憐光滿」,然後記起跟游靜老師學新詩講到的新意象,又多了領會。

卷二末篇蔣老師講希臘、印度及中國古老神話,驚覺中國古老神話少了庶民色彩,我想中國有迷信沒有宗教是否有關係。

卷三一篇講Hermann Hesse 的【Siddhartha】,當年讀英文版完全不覺他寫佛佗故事有甚麼特別,蔣老師指出文化盲點。

卷三有兩篇講雲門舞集,一篇講他們在柬埔寨教導小朋友學舞,一篇講台灣池上在農田上的表演,台灣的文化根底方可孕育出這世界級的舞蹈團。

卷三最後一篇蔣老師特別說一個城市如果容不下記憶,繁華會很容易被粗暴無知所摧毀而只成為一個夢。唉!香港。

我依舊又是囫圇吞棗地讀完,但我會再次慢慢地看,認真考慮生命的捨與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