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S'well on Unsplash

很多時候我們的本意是好的,想幫助人,可是結果卻是不好的。怎麼說呢?舉2個例子。

第一,小孩子哭著想要吃冰淇淋。然後他的母親交代過,不能給他吃冰淇淋,不然會生病的。你看小孩子哭得這麼慘,不忍心啊,所以給他吃冰淇淋。

結果就是小孩子生病了,受苦。本意是好的,想要讓小孩子開心。結果是壞的,小孩子生病了。

第二,有一天有個人成為了異世界的神,然後其他神知道他是新來的神。看他是第一次當神,所以給他一些建議:不要出手去改變人間的事情。

聽了這個建議后,他就開始去執行他工作了。然後他看到有個老人很可伶,沒東西吃,也沒人照顧。

他覺得老人家很可伶,於是把前輩給的建議拋開,出手去幫助老人家,賜給老人家金銀財寶,給他過上好的日子。

老人家確實過上了好日子了,可是卻破壞了人間的平衡。原本,接下來有個路人看到老人家很可伶,停下來幫助他,給他食物,給他錢。

然後這個路人,也因為幫助了老人家,因而遇到一個貴人幫助他解決他的難題。

現在好了,老人家得到財富了,不需要這個路人幫助了,這個路人也無法遇到了幫助他解決難題的貴人。

這就像下棋一樣,吃了對方一粒棋子,卻輸了整場比賽。



很喜歡《吳伯凡認知方法輪》里的一句話:善良的問題看上去,是一個道德問題,其實是一個認知問題,它的關鍵在於,你是對局部的認知,還是對整體的認知。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存的是好心,可是事情的結果卻糟糕的,因為他們是根據對於局部的認知做出的決策,而不是根據整體的認知做出決策。

在第一個例子,如果那個人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就會知道冰淇淋確實有可能對身體點來危害,而且對方的母親也是個聰明人,這樣叮囑一定是有原因,就不會給小孩子吃冰淇淋。

在第二個例子,如果那個人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事情,知道每件事情都鏈接著別的事情,宇宙有宇宙的安排,自然就不會出手干預。



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如何存好意做好事呢?答案很簡單,可是卻是需要非常長的時間的積累,也就是:不斷學習,不斷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只有當我們自己能把事情看得更深,看得更透徹,自己的善意決策才能帶來好的結果。

每個人都能給出建議,說一些想法,但是真正有價值的想法,好的決策,是非常需要認知水平的積累。唯有這樣,才比較能存好心,做出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