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Dwight D. Eisenhower艾森豪訪歐禮節〉,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館藏號:11-38-06-00-006

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決定訪問臺灣。這對當時雖然已經基本可以確保臺灣的安全,但「反攻大陸」卻也幾乎無望。以致對於未來還能維持多久「中國」的國際地位,感到憂心許久的中華民國來說,是件超級振奮的大事,畢竟在任期間的美國總統訪「華」,只有在雷根總統之後,才有以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美國總統「基本款」的待遇(此前只有1972年的尼克森訪問北京)。因此可以想見,艾森豪到訪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是多麼難得而「光榮」的事情。

但這也讓中華民國又喜又懼,因為過去從來沒有這種經驗。要怎麼接待美國總統才不至於失禮,本身就已經是個學問了;避免讓艾森豪覺得中華民國這個「盟友」很漏氣,更是重要使命。所以,政府只好請各駐外使領館去駐在國打聽。畢竟除了臺灣的狀況比較敏感、很難成為美國總統出訪的選項以外,其他國家總是比較容易見到美國總統的。各駐外使領館也很認真,即使沒有找到什麼直接有用的資料,也會蒐集一些剪報資料當作參考。例如這裡看到的駐伊朗大使館,就是以剪報資料回報國內的。

艾森豪那次的訪臺,雖然只是兩天一夜的快閃行程,背後其實還是有著很多外交人員的努力成果的。順便一提:可能會有朋友覺得奇怪,這份檔案的冊名是「訪歐」,為什麼會有駐伊朗大使館的電文。這是因為該檔在外交部最早開始建檔的時候,其實是編在〈艾森豪總統訪問教廷法國土耳其伊朗希臘禮節資料〉裡的。後來可能是在移到國史館的時候重新整理了相關資料,所以編成後來看到的〈美國總統Dwight D. Eisenhower艾森豪訪歐禮節〉這樣。這裡就可以分享一些有關政府檔案的知識,就是政府資料有其歸檔原則,但有時的確會搞不清楚當年作業者到底在想什麼,以至於某些內容看起來和檔名很不相稱。這就是為何我們都會不斷強調,閱讀檔案、以及利用檔案做研究,是不能採取「關鍵字尋檔法」的理由啊……(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