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の意味』
はしがき
很多人都知道有「哲學」這個名詞的存在。而且,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哲學」是在日常生活中毫無用處、難以理解的東西,甚至認為只有怪人才會接觸這類奇怪的學問。可是稍微深入一點,問及「哲學」是什麼?那麼,多數人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或者有回答,諸如:思考「我是什麼?」「時間是什麼?」「愛是什麼?」「生命的意味是什麼?」如果你只關注這類「哲學」問題,那麼「哲學」的確毫無用處 。哲學者並不是不思考這些問題。只是他們認為答案並不唯一(至少在「相對主義」十分盛行的目下)。
何謂「哲學」?這是首先要釐清的問題。要給「哲學」下一個定義是十分困難的。一則「哲學」研究的範圍是整個宇宙,無所不包,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清楚的。二則哲學派別眾多,因此各自的定義分歧很大,難以獲得一個統一的回答。不過最為基礎的解釋,所謂「哲學」,即明治七年引入西洋Philosophy一詞時由「明六社」的「啟蒙思想家」西周翻訳而來(非音譯,是西周創制),「哲學」一詞與許多文化和學術用語一樣,是產生於西洋的,而非本土舊有的(由西周確立的西洋學術用語還有:「科學」「技術」;「理性」「感性」;「意識」「知識」;「主觀」「客觀」;「分析」;「歸納」「演繹」;「概念」;「定義」;「先天」「後天」;「命
題」「分解」等)。
西洋的Philosophy(拉丁文:philosophia)源自古希臘文中的φιλοσοφία,是由φίλος(philos,愛)的派生詞φιλεῖν(Philein,去愛)與σοφία(Sophia,智慧)二詞結合而成,由字源解釋,哲學是愛好智慧之學。西洋哲學の父Socrate因不滿詭辯派學者自稱為Sophists(智者),於是自稱Philosopher(愛智者,今則指哲學者),而後才有Philosophy一詞。但在談及「日本哲學」時,其內容卻是本土的。從直至江戶時代本土產生的「思想」中,明治當政者挑選了影響較大的將其視為「哲學」,於是問題便由此產生。比如「儒學」是否屬於「哲學」的爭論由來已久,至今尚無定論。還有深入民間的「神道」以及其所提倡的「萬物有靈」,是否屬於「哲學」亦存在很大的爭議。這些問題如今受到了很多本土哲學史家們的廣泛關注。
「哲学」の分野
由於「哲學」的意味在漫長的歷史中流變。所以對「哲學」提出一個系統的分類,顯然是不現實的。哲學者Immanuel Kant(1724-1804)在『道德形上學原論』一書中寫道:「古希臘的哲學通常分為三類。分別是物理學、倫理學和邏輯學。從哲學的本質來看,這樣的劃分是非常恰當的,如能再加上劃分的依據,就無需進行訂正了。」從近世開始,哲學者們將物理學和邏輯學合稱為理論哲學,以別於實踐哲學。自Kant以來,一種全新的三分法,將「哲學」分為邏輯學、倫理學和美學。這些分類法過於依賴「哲學」本身的發展情況,因此,難以適應歷史的流變而被淘汰。
現今最普遍的分類法,是將「哲學」按照五個主要分支進行劃分。
A.邏輯學(Logic):邏輯所研究的是人類思考、推理的哪些形式是有效的。 人必需作出有效的思考,才能由已知而正確的推論出新知,避免不必要的失誤。
B.形上學(Metaphysics):形上學包括本體論、宇宙論和自然神學。 1.本體論(Ontology):本體論主要探討存有本身,即一切現實事物的基本特徵。 2.宇宙論(Comsmology):宇宙論是對宇宙整體的研究,並且延伸探討至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 3.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自然神學是運用人所共有的資源,進行宗教研究,通常與「啟示神學」相對。 形上學是「哲學」的基石。 哲學者由其形上基礎而發展出其哲學體系,因之形上學是各哲學者的起點,不同的形上思想發展出不同的哲學體系。
C.知識論(Epistemology):知識論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式研究什麼是知識的本質、起源和範圍。 以尋求知識的根源。
D.倫理學(Ethics):亦稱為道德哲學,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式研究人類的行為,以探討什麼是道德價值。 其目的是引導人類走向至善與獲取幸福。
E.美學(Aesthetics):亦稱為感覺學,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式研究什麼是美的本質及其意味的學科。
西洋哲學史的分期
哲學史的劃分總是與歷史的流變緊密聯繫。因此,多數情況下,西洋哲學史的分段和西洋歷史的分段並無二緻。
⑴古希臘哲學(600BC-322BC):從哲學思想的萌芽到亞里斯多德之死。
⑵希臘化-羅馬哲學(322BC-500AD):從亞里斯多德之死到新柏拉圖主義的消亡。
⑶中世哲學(五世紀-十六世紀):從基督化的羅馬帝國時期至文藝復興時期。
⑷近代哲學(十七世紀-十九世紀):從啟蒙時代至德國古典哲學完成。
⑸現代哲學(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從德國古典哲學的繼續到「歐陸哲學」與「分析哲學」的並起。
這是目下,我所能總結與寫下來的「哲學」反思,很多地方還處置不當,期盼各位同仁不吝賜教,我將十分感激。
庚子年 八月廿六 於大汀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