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特市百科系列下,我想寫一兩篇說說我在馬特市讀什麼的文章,這是第一篇。

也歡迎對馬特市百科活動有興趣的市民們一起加入,不管是分享你在馬特市上的閱讀私藏、口袋名單、心儀的作者\文章,或是其他馬特市百科書寫(書寫內容請參考徵文活動正文),我期待繼續看到更多的馬特市相關討論,一起引爆更多火花。(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人,歡迎追蹤馬特市百科標籤

(這篇文章不列入馬特市百科活動獎金計算)


馬特市內封測試期完畢向外開放時,我有幾個月都在默默潛水(那時候也可以註冊,但有段時間新用戶要老用戶推薦之後才可以發文等等,有點麻煩又不符合我孤僻的個性,所以就算了)
那時候可能就看看火的文章是什麼,追蹤一些我在其他地方也追蹤\喜歡的作者
後來因為實在太多文章讓我在腦內跟那些內容對話,就下水了

以下介紹一些讓我思緒狂飆,像坐上了雲霄飛車一樣痛快的作者(下列作者出現順序為我的閱讀時間順序):


@不明飞行兔

對待在馬特市上一陣子的用戶來說,兔君幾乎是個不需介紹的存在,他的那篇我买了一笔 likecoin,成为了 Matters 所有用户的投资人,已成經典,而且也影響我很多,包括成為我下海的推力之一。之後兔君把這個主題再延展,又寫了幾篇通證經濟系列,都很精彩,是那種我要看好幾次(而且仍然沒有全部看懂的)的文章。

不明飛行兔後來和彼時的MAT幣(史前史,在Matters和Likecoin深度結合之前,Matters上的貨幣)二富 @JH 佳禾辦了Matters諾貝爾獎,(應該)是馬特市上第一個有獎金的活動,和現在的社區徵文活動相比,諾貝爾獎的門檻的確比較高,會讓人略有望而卻步感,活動的性質本身也不算徵文,而是評選已經寫就的好文章(算是一個策展的性質?)。現在回望,卻也有種壯闊之感。

兔君後來又成立了Datters,然後就忙於工作生活,近期比較少在馬特市出沒,但是好的文章沒有時效性,又或許哪天他心血來潮,會再神龍閃尾一下..


@高重建

剛開始玩馬特市的時候,我對區塊鏈、虛擬貨幣一點都不熟悉(應該說接近完全無知),但當我註冊Matters時,我也同時註冊了讚賞公民,主要的原因是覺得這樣玩比較徹底、痛快。

在研究Likecoin是什麼的時候,必然會遇上Likecoin發明人高重建的文章。重建透過Likecoin想做的事,徹底違背我對網路世界的認知或者說想像(我對網路是否可以打造美麗新世界基本上是悲觀的,然後我對社群平台的一般性通則是不喜歡的),但也許就恰恰因為和我對未來趨勢的想法不同,反而而讓我感動,對我來說,重建跟@張潔平 ,都是想要在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打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些令我感動,令我想要相信(我覺得不可能的東西),甚至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那段時間,我像變態粉絲\stalker一樣,把Likecoin白皮書印出來,用中文跟英文各看了一遍(某些段落看了不止一遍),把重建在馬特市上的所有文章看完,然後再去他的網頁看更多文章...


@leafwind

剛到馬特市,重新接觸網路書寫、社群平台趨勢這些區塊時,Leafwind的文章也給了我很多思考。包括他自己好像也講過,明明是黑Medium,但卻也是他在Medium點閱率很高的文章:中文寫作者在 Medium 的平台劣勢

然後我真的非常著迷於他在Matters 吸引我的不是區塊鏈、也不是挖礦賺錢,而是連結這篇文章中提出的這個想法:

對我來說,Matters 讓我更容易產出內容,原因很簡單:
沒有一個想法是完美的
在 Matters,我並不會要求自己寫出一篇「完美」的文章,因為即使不完美,只要有人互動、從討論中補足即可。

我太喜歡這些想法,大概因為這也吻合馬特市對我吸引力最強的地方,我在另外一篇文章末尾講到,一開始會想要在馬特市上寫,就是因為想要對話(最近有時也會自說自話)。完美的文章不需要討論,因為已經完全了。的確每一篇完成的作品,每一本書,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個完整的宇宙,但同時,互文性很強的文本,也總是吸引我,或者說,我既把每一個文本當成獨立的宇宙閱讀、進入,但是卻又總不由自主地在文本於文本中尋找關聯及互文性,就像我總是喜歡上各種不同的東西,它們既是各自封閉、獨立的世界,甚至彼此有時乍看之下還相斥或不相容(比如說我曾經有段時間很著迷寶萊塢電影,但同時也看很多藝術片、大師片、死人片、悶片),我沒辦法解釋為什麼我同時被他們吸引,但還是繼續喜歡,然後想像著有一天不同的世界可以相通(我可以找到使他們相通的方式),或者說,我在等待自己變大,讓所有我喜歡的事物,都可以落進那個更大的世界\宇宙裡....(這也符合人的大腦啦,我們的腦善於、或者說需要尋找連結與關聯)。

關於為什麼半成品的作品有時更可以引起參與的同場加映:潔平去找唐鳳

唐鳳太精準:

如果一篇文章真的寫得鞭辟入裡,那除了按個讚之外,我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糾古

又是另外一個,住在和我完全相反的,屬於未來世界的科技人、遊戲人。因為想法或者信念和我相反,所以吸引我。

如上所述,太滿的文章,除了不知道要做什麼以外,在讀的過程當中,讀者與作者的關係也比較被動、或說單向,反正讀者只要"下載"那個已經完備也完美的知識體就好了

糾古的文章不多,篇幅往往也不長,很多主題他常常只點到為止,但可能正因此,給出很多思考的空間,或者說會刺激思考

(那段時間,我的另外一個嗜好是,偷看他和@JH的對話。那些內容我不全懂,但有種偷看神仙下棋的感覺)

文章以外,作遊戲的糾古也開發過幾個超有趣的馬特市自製工具箱

Matters許願池

瓶中信(剛剛發現,瓶中信已經看不到了,有點可惜,但是有趣跟迷人的事物有時候有賞味期限,其實也更符合世界的樣貌)

我好喜歡這兩個工具箱,作為工具箱也許他們的實用性質比較有限(像是 @Deserve 做的超威的拉黑\屏蔽功能就很實用,很多馬特市民都是愛用者,我也抓了但最後其實我沒有屏蔽什麼人,除了幾個搬運黃文的非真人帳號),更多是好玩、有趣,讓人忍不住腦補、想像還可以怎麼玩下去(可能真的是有遊戲創作的經驗,把東西做得好玩是本能),可能我本來就是會被想像吸引,多過被實務性、功能性強的事物吸引的人吧。


@JH

承上,佳禾是另外一個我剛到馬特市時,非常尊敬跟景仰的人。

佳禾主理了很多Matters早期的線上問答,那些文章,以及討論區,對我來說幾乎像是阿里巴巴或阿拉丁洞窟一樣,藏著無盡的寶藏。

幾篇我很愛的線上對談,雖不全是JH主理:

黃書緯:金門高梁酒用什麼水?這是一個政治課題(佳禾主理)以及對談者的主文章:我怎樣停止流動而愛上金門的水

八旗總編輯富察:我的出版世界觀(潔平主理)(我是富察粉絲——應該很多人都是,他賣書\寫書的功力實在太強了)

討論回顧|災難,非常亦如常——阿潑、潔平、富察與眾人的夜談(佳禾整理)

蔡博藝:一個陸生在台灣的收穫與焦慮(映昕主理)以及博藝的:我的台灣七年


@寓森

以非官方身份,主理、帶動一個話題,寓森醫師應該是馬特市上第一人。那時候也有其他人寫基本收入相關文章,但是以發放MAT幣獎勵討論的,他應該是第一個。

他的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系列,讓非常多人都加入討論、思考,也讓我思考了不少(雖然我沒有正式加入討論)。

基本收入,就是一個可以寫成厚厚一本(或幾十本)論文、教科書式的主題。我喜歡寓森醫師對此話題的主理討論方式,他的系列文章單篇篇幅並不特別長,但同樣承上所述,他丟出一個想法,留下很多空間,讓人可以自己去思考。

寫文章\參與討論有獎金到後來在馬特市上不是新鮮事,但是寓森那次帶動的討論跟思考,我覺得參與者的認真和深度都很棒。

後來我很喜歡的@KM 還就這個主題發了社區活動,不過我那時候閉關中錯過了。

寓森醫師和@林宏信是馬特市上早期的親子檔寫手,宏信的文章也好棒,每次看宏信寫東西,或是像他報告他的CTF\資安金盾獎參加初體驗,就會讓人深感:好期待宏信會變成怎樣的大人(偷 @lee 的話)。

想要知道怎麼養出像宏信這麼像大人一樣獨立思考的小孩的家長(好像不應該這樣推銷\消費宏信 XD),可以看這篇:
在線問答|林宏信 X 寓森父子對話:15歲的生涯選擇,我為何拒讀高中?


@戰地島民KMnese

金門哥是一個很驚人的作者,他寫作內容範圍廣泛,除了最廣為馬特市民所知的金門題材,還包括心理學、戲劇、電影、藝術,恐怖的不是他的廣泛涉獵,而是他對這些題材都寫得的驚人(坦白說常常深到讓我有點跟不上)。

我一直欠金門哥一篇好好讀他的金門系列的文章——算是為我之前曾說過我對地方誌沒那麼有興趣道歉。上一季的馬特市講座有一場是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主講的戰爭想像、國家隊與公民社會,那場講座非常非常精彩,而且給了我一個由「台灣本身即是戰爭的產物,(我們當中很多人習以為常的)1990-2010年代的太平不是常態,戰爭\衝突才是過去七十年來兩岸關係的主調」這個重新去理解金門哥的金門系列文章的框架,從「戰爭從未真的遠離我們」這個角度,忽然發現那些看似關於某個我根本從未踏足的離島的文章,其實對整個台灣,甚至香港的狀態,都充滿了啓示性(真的不是地方誌,金門哥我對不起你),但我一直還是沒有好好地把這個功課完成,希望我有一天可以補完...

(另:上一期的馬特市講座我出席率比較高,這一期雖然名單、主題很令人流口水,但是那個時間對我真的有點辛苦,雖然有錄音回放但是太忙了也一直還沒來得及補.. >.< )

金門哥的文章太多都很精彩(而且我自己也還沒全部讀完),先挑個兩篇:
剛開啟的金門|民防隊「全民皆兵」有什麼啟示
(對金門系列有興趣的人可以追蹤金門哥或邊緣島民講金門這個標籤)

妳/你為何創作 : 看東正教的聖像畫


@一燈大叔

我上一篇文章底下稍稍提到了,但是好文章\作者講幾次都不嫌多,一燈大叔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以及不斷延展的個人知識管理系列,我也好喜歡。

讀完卡片盒筆記法後,下載了Obsidian,的確也忍不住幻想如果我也這麼照做,是不是也有可能讓自己的出產力變高,離出產力驚人的盧曼教授距離可以接近1釐米。後來發現當然不可能,但是還是不減讀到卡片盒筆記法的興奮。(最近一燈大叔正在研究Roam Research,然後我剛剛發現另外一個我也很喜歡的馬特市作者@旋轉木馬的終端也對Roam Research稱譽有加,期待之後一燈大叔的使用心得\如何上手指南,然後等到沒那麼忙了也該撥點來好好研究一下Roam Research是怎麼一回事)。

我曾讀過,人的大腦其實是無限的,或者說,人的腦可以做的事、以及尚未發展的潛能,遠遠超乎我們以為它可以做的(所以盧貝松不就找了Scarlett Johansson,開拔到台北拍了Lucy嗎?就算不同意電影的最後發展路線跟結論,因為那畢竟是一部娛樂動作片,但是想法本身很有趣)(小嘉在那部片裡非常正,身材體態大概是Ghost in the Shell以外最好的)。

雖然我們近期膜拜電腦、人工智能無限的記憶力、訊息處理力等,但我也讀過,人的腦,記得的比我們知道\以為的多很多,甚至我讀過這樣的說法:人的腦其實記得所有的事,只是平常都儲藏在大腦深層,需要對的方式把檔案叫出來...(所以符合卡片盒筆記法的邏輯,我們是關聯、想像的動物)


以上這個小名單,當然不可能完整、完全,我總是會在文章寫完之後,想到更多我漏掉的。

讓我思緒狂飆的文章,不代表我全部同意,或者有時我後來的思考方向也許和這些文章背道而馳。比方說,上述好幾位作者跟其他幾位我在馬特市上非常尊敬的作者,都在去年底時相當推崇《激進市場Radical Markets》,我因為這些人,看了那本書,但我討厭\完全不同意那本書裡面大部分的結論,跟提出的實踐法,我那時候曾經寫了一部分筆記,但始終沒寫完,也沒貼上來,一來因為這麼多我尊敬的人都如此推崇這本書,讓我深信應該是我沒讀懂,我對自己的想法\讀法也不是那麼有自信,我很孬,沒什麼勇氣當異見者。另外沒有寫完的原因就是,後來我對於花時間、精力去寫我為什麼不喜歡、不同意一樣東西就失去動力,比起說我不喜歡什麼,或是花精神(比方說)去把一部我覺得很爛的電影罵到死,我更想把精神、心力留在寫我喜歡的事物上。

但那本書還是有我喜歡的地方,像Data as Labour,該篇是全書我完全同意\沒有意見的章節,不過我私心懷疑,促成那章節主要的想法,或說給兩位作者主要靈感的,是他們也在章節中提到的Jaron Lanier,我非常非常愛Jaron Lanier已經是十年前的一本小書You are not a Gadget(台灣翻成《別讓科技統治你》)。也許哪天想清楚了,或是真的有人想看的話,可以考慮把(沒寫完的)的激進市場不友善讀書筆記丟上來。

岔題整整兩個段落,總之,這不就是好的文章、作者可以做到的嗎?刺激你的想法,讓你自己思考,為自己找答案,即便最後你的想法不見得和他們一樣,或者有時殊途同歸,以為踏上了完全相反的路,繞了一圈,又發現:誒原來你也在這裡(地球是圓的嘛)。


這個名單上的大部分名字,是我幾個月前在想Datters如果做專題導向的推薦時,擬的名單,這陣子比較忙碌忙亂,沒辦法花那麼多時間心力在@Datters 上,也沒有再去思考Datters的專題可以怎麼發展、或對Datters未來發展方向給出有建設性的提案,對Dattesr團隊們,特別是花了很多心思、時間在Datters上的@IrisChen@桐生茂豫 以及編輯群們深感歉疚,在此致意\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