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初,趁着寒假的功夫考了驾照,趁热打铁买了车,是一辆二手的丰田花冠。

最近有个朋友要买车了,知道我有车,所以来打听一下;碰巧我也临时起意想要换车,之前对买车和养车的花费,虽然一直在记账,但是脑子里是一团糨糊,需要理一理。

结果呢,在这篇文章动笔之前,朋友就已经秀出新车的照片了;算完买车的帐之后,我也暂时决定不换车了。所以这篇文章,权当是周更凑数吧。

先来算帐

因为隐私的关系,所有价格都是约数,这样可以减小一点点信息量(虽然没什么用就是了).

与车有关的花费可以按照频率来归类:

  • 一次性的:
  1. 汽车本身,给车行的:约 $13,000
  2. 消费税:约 $1,300
  • 每年一次:
  1. 财产税:从第二年开始,年末交,至今只有一次,$300
  • 半年一次:
  1. 保险:大约是个等差数列,$2100 开始,之后每次下降 $200
  2. 保养:没有特殊项目的话,$20 - $30
  • 每月一次:
  1. 加油:车用的少,平均每月一箱油。最贵的时候每次 $30,最便宜的时候(现在)每次 $20
  • 不定期的:
  1. 为了考驾照租了一辆车:$10
  2. 换驾照、车牌:每次 $20
  3. 换过一次轮胎:$700
  4. 换过一次刹车片:$500
  5. 洗车工具、清洗剂:$50
  6. 停车:在芝加哥两天停掉了接近 $150 :-( 其余至今累计不到 $100,包括在学校停车

不会吧不会吧,matters 的编辑器居然不支持多级 list?

再谈感受

价格比想象中贵不少

说实话,重新看到帐单的时候我有点不敢相信,虽然来这里的第一天就知道美国的东西标价和税是分开算的,但是我印象里一万三是税后价格。当初买车的预算只有一万元,结果不够,幸好当时爸妈在国内已经起床了,在签合同的当时紧急给我汇了一笔钱。估计是价格太高,花了家里这么多,自己实在惭愧,于是记忆就悄悄地自我修改,帮自己开脱了。

一般而言,美国汽车新车的价格是比国内便宜一点,但并没有江湖传言说的差那么多。国内价格按照官价汇率换成美元,和美国税后价格区别就在误差范围以内了。有次我和几个朋友开车路过一家卖野马的车行,大家讨论起来野马新车的价格,我猜的最准。 当然了,官价汇率和实际购买力也有一点不同,微信公众号上不能多说,说多了号就没了。

美国买车便宜,主要在于这里的很多人买的都是二手车,一辆车在新车变成二手车的那一刻起贬值是最快的,五年左右的车价就能跌去一半。同时由于市场成熟,因为信息不对称被车商套路的可能性比国内小很多,有更多的人愿意买二手车。

车险,及所谓“华人互坑”

虽然车险价格以一个等差数列稳步下降,但是其实中间换过一家保险公司。头一年半的三次付费是卖车的时候经手的业务员推荐的,看起来像是本地华人经营的一家保险中介,自己没有保险产品,给一些知名度不是那么高的保险公司拉客户。

卖车的小哥是华人,我当时房东的晚辈亲戚。月均 300+,听起来就好像不怎么靠谱是吧,总感觉应验了豆瓣名言“在海外坑中国人最狠的都是自己人”。第一次交保险的时候简直心头在滴血,就连我这种拖延症晚期患者,在一年半以后也坚决换了某 G 字头知名保险公司。结果回过头来看,价格下降的幅度并没有明显改善,基本是汽车折旧和个人信用记录的正常积累。

当初把保险办好,所有的手续就都齐了,第二天直接拿着车行给的文件就把牌照办好了。我去看车的时候是开着考驾照租的车去的,买完车我再开回来,他帮我把新车开到我的公寓,然后打电话让嫂子开车接自己回家。这样一想,更为自己之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羞愧。这次朋友买车本来是想推荐给他的,结果前不久看朋友圈才知道他已经换了工作,有点可惜。

我想换车——还是算了

觉得现在反正住得离学校很近,每天去学校也不需要开车,真正用车的机会也就是每周一次踢球、一次去超市,以及不定期的短途瞎逛。这样的用车场景,小车的油耗优势并不明显,出去玩的时候,有时需要走一些石子路,SUV 的通过性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有想要换车的打算。

但是,上网看了一些车的报价,标价一万五的都是凤毛麟角,两万以上很普遍。这也正常,毕竟绝大多数的 SUV 和 B 级车同平台,本来就比现在的车大一圈,SUV 本身的功能又有溢价。以我现在的存款,肯定是要先卖旧车再买新车,各种标价之外的成本,再想到各种行政手续也要消耗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恐怕只能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