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一種病,要治。

人吃五穀雜糧,難免得些大病小病,諱疾忌醫是要不得的。

蔡桓公便是這樣的歷史名人,嗯,因為堅決不信神醫扁鵲的判斷,所以在人們耳朵中留下名字。說起來,他也不算最虧,畢竟還算是正常病死。要是像晉景公那樣,嘴硬的結果就是掉下茅坑而死。後世有人是懷疑這些事的,并認為裏面有父子相仇的刀光劍影,雖然很難說,這種推測是不是來自歷史反復出現的骨肉相殘,但我還是更願意相信,這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八卦心理,又一次裹挾了晉景公這位高高在上者。

給皇帝治病總是要出問題的,一切都好,已經是最不壞的結果,稍有閃失,就逃不了干係。

比如說,皇帝問你,自己病得怎麽樣,該怎麽回答。無論照直說,還是說假話,都不是好辦法。而皇帝們也慢慢都明白了,宮裏的大夫,開藥是治不死人,也治不好人,不過太平藥而已,至於到了最後關頭,更是要被大大忽悠。明明說皇帝快死了,可還是讓你聽起來,是很威風很快活的。

可這又怪誰呢?就像傳說中給帝王修陵墓的工匠,最後肯定要被活埋一樣,故事自然不可輕信,但裏面折射出來的心理,恐怕也不是子虛烏有。

只要不是先天癡呆,能夠當上皇帝的人,總是聰明人。而聰明人最容易做出的事情,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們總希望將一切做到極致,并按照這個極致的標準來進行奬罰,但極致奬罰的結果,就是極致的欺騙。這也是法家那一套東西,最終要破產的終極原因。事實上,我倒覺得法家更適合那種全機械的時代,統治眾多不會說話的機器,進而讓機器按照設定的規則行事,也許真能做到始皇帝的一而二,二而三,三三見九,千秋萬世。但問題是,他真喜歡這種只有一個人的世界嗎?

皇帝的存在是必須有相對方的,就像貴族的存在,來自於奴僕的存在。

因此,皇帝會在身後選擇周勃,可當他在世的時候呢,身邊肯定要有陳平,也有呂后了。

不過,他真能明白誰是周勃,誰是呂后嗎?

很難。因為周勃呂后,是兩個極端,自然很容易看出來誰是誰,但大部分人卻是變色龍一樣的表現。在極致的奬罰面前,不聰明的先被淘汰,稍有良心的也被淘汰,最後剩下的要麽是傻子,要麽就是變色龍了。

讓我們講一個笑話來輕鬆一下氣氛。

說一個醫生最喜歡別人請他吃飯,一天去治個腹瀉的病人。病人拉得都是黃水了,難受得要命,看到醫生就許諾,只要很快好起來,就請他吃滿漢全席。結果醫生真不白給,三下五除二,就把病人治好了。自然人都是這樣,好起來就忘了傷疤疼,不拉肚子了也就心疼起錢,三推兩推,只說還沒好。

醫生真生氣了,竟然跟蹤病人去上厠所,等到上完了,就衝進去,指着茅坑大怒:

你拉得這樣好的干屎,還不請我吃飯?

這就讓人想起,若是能夠衝進茅坑,皇帝們大概也會大怒:

這樣陽奉陰違,還敢說無限忠於我?

但皇帝們是不會衝進茅房的,所以他們只好看着這些病人,心裏懷疑,他們到底是治好還沒治好,到底能不能拉出干屎,來請我吃飯呢?

很顯然,輕易被看出來的臣子,大多是被活埋在墳墓之中了。而那些直言皇帝,你活不到下次吃新麥子的人,則都已經成為神跡,我們只能在歷史中看到他們了。正因為蔡桓公一再出現,晉景公一再要殺人,而工匠們也不斷被活埋,於是皇帝們也就只能懷疑地盯着每個人,卻不能確定他們到底拉沒拉出干屎。

另一個笑話恰如其分。

一個姓曹的醫生,自命被人請去看病,結果聽了別人的傳言,隔着簾子把脈,就說病人是懷孕了。父母當然不干,過幾天就請過去看,結果還是懷孕了。簾子裏面走出來病人的弟弟,這就眾怒難犯了,當場挨了一頓好打,別說皮肉,連鬍子頭髮都去了半邊。

其實醫生和病人之間,互相猜忌的心理,從來沒變。這就和去街邊算命一樣,病人要測試醫生的醫術高低,醫生也要察言觀色,在醫術之外來表現高明。病人不說病情,說:你猜。醫生不聽病情,說:我知道。彼此都以為對方在第一層,自己在第二層,猜拳的結果,自然有勝有負,可病情是真難說了。

醫生治好病人之前,先想着免去一頓好打。病人在治病前,更生怕傷身賠錢。

如此怪圈,又能怪誰呢?

這大概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就會傳說着舜的故事: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不是因為他出身高貴,也不是因為他掌握天下,更不會有什麽無限偉大。這個窮小子只是踏踏實實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無論在水邊,還是在山野,他的身邊總是會遇到和他一樣真心實意做事的人。

是舜的時代比我們現在更好嗎?還是舜這個人身上有着別的什麽。都說上古的時候,有一個時代,人們是沒有患病的,那時候的人們可以將自己與生俱來的性命,安穩地過完,不會因為上火而短命。也許這是謊話,也許這是真話,反正就這麽傳說下來,直到有一天,被人忘卻了吧。

清代有個官員生病了,請來的名醫都沒辦法,最後一個貼身小廝遞上一張紙條,大人就霍然而愈了。寫的什麽,無他,一劑清涼散而已。

治病需要清涼丸,因為大力出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