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登載於我的博客,有刪改。


百廿庚子這個系列,總共有四個「正篇」。總體而言,聚焦於以下幾個問題:

  1. 義和團運動的根源在於什麼?
  2. 義和團的「神功」是怎麼一回事?
  3. 慈禧為何會決定向各國「宣戰」?
  4. 庚子賠款的背後有哪些意義?

不少朋友可能會覺得:這麼大的一個事件,只寫四篇文章未免太過籠統。確實,「篇幅」的問題,之前也苦惱我許久;但後來還是決定,不去寫那種無所不包、百科一般的文章。一方面是,這類文章實在已經很多了;另一方面,以我的性格,要想把這事情講透,恐怕不寫本書出來是不夠的(笑)——而我這人,畢竟還是有些喜新厭舊,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在一個課題上,因此最後還是採取了這種從小問題切入的辦法。與此同時,也儘量避免寫那些已經被人講爛的話題。

我在新人打卡時說過,我本人是對中國近代史相當感興趣的;相應地,平時也會積極關注這方面的文章(在此,推薦《近代史研究》這本期刊,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編)。雖然現在,由於各種社交平臺的興盛,講近代史的文章隨便一搜就有不少,但據我觀察,很多作者似乎並不是以嚴肅的態度來創作的:往往是一知半解,就生拉硬套。我想,寫文章不論是爲了借古諷今還是以史為鑒,內容的嚴密性總還是最重要的。否則,即便作者的真實態度是嚴肅的,又如何保證讀者不會被引導到錯誤的方向上去呢?歷史終究是一門科學,不能因為個人喜好就隨意對待。


講回主題。對於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之役,我們應當怎樣看待?我以為,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就是造成這一切不幸的根源,主要還是在中國這一邊。誠然,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是直接誘因,但從根本上說,那個時候的中國,不論思想還是制度,都已經偏離一個近代的國家太多了。儘管在那之前,清政府有過洋務運動,有過戊戌變法,但這個國家裡的大多數人,依然沒能明白什麼才是正確的對外方式。

張鳴先生曾經講過,當時距離一戰已經不遠,歐洲兩大陣營正逐漸形成,這時他們聯合起來派兵到中國,其實是有些無奈的。1一方面,這或許說明,中國確實是一個值得列強聯合起來掠奪的地方;但另一方面,是否可以推論出,當時中國民眾衝擊教堂、殺傳教士的行為,已經到了各國無法忍耐的地步了呢?

但凡是中國人,回想起這段歷史,心中難免是會有一些民族主義情緒的,這無可厚非。借用茅海建先生的一句話,「這種不服輸的心氣,從本質上說來,仍是對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摯愛」。2然而,民族主義對於我們自身的發展,從長遠來看是大大有害的。我們當然要銘記這些屈辱的歷史,但是,如果不能以現代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來爭取改變,反而堅持認為一切的責任都在於外來的侵略者,結果要麼就是歷史重演,要麼你自己也成為了他們的一員。不管哪一個,都只能讓人感到悲哀。


「百廿庚子」系列,到此也就結束了。不過,關於近代史,能說的東西仍舊很多,這些就留給以後的文章吧。

敬請期待後續文章!


註釋

[1] 參見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2] 參見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又,原文乃是形容歷史學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