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沒有票,不過十分熱衷於美國大選。】
這幾天,香港網絡上因為美國大選而熱鬧起來。
我一直沒有發表自己對美國大選的意見,是我都認為特朗普應該都十拿九穩,因為歷年美國總統都是當兩屆,甚少不能成功連任。特朗普在任期間帶動了美國經濟,是因為武漢肺炎讓股市一度受到打擾,由肺炎開始,他的支持度就下降,畢竟其實(我認為)美國經濟最大的持分者只會在乎總統能否帶到收入給他們。
不過,以我接觸的資訊,特朗普在肺炎一事上力挽狂瀾,雖然引起不少爭議,不過支持度未跌到最低,因為他主張經濟持續去,儘可能不封城的政策,令經濟不止於跌至谷底。所以,因為他的支持度不是跌得太多。可能看得美劇太多,我眼中選舉都是一場戲,實際是兩黨早就私下談好,我還天真的以為一切按慣例,誰料2020年果然是神奇的一年。
可能他惹事的性格,老是說一些歧視的言論,又自大的態度為自己樹立太多敵人。其實想深一層,特朗普一上場已經展出「我不會安份守己做總統」,他會主動去做總統的權力去「修正」現況,盡做。
難以控制的總統應該不止是民主黨,有機會共和黨的人也想把他拉下來。
總之,現在暫時有了結局,拜登宣佈自己當選,特朗普開展法律程序,另一場戰鬥開始了。(雖然不知道他們是真的敵對,還是做戲給全世界看)
因為美國大選的出乎意料(不過起碼有一半美國人認為賽果合理),香港網絡上出現連番的討論,討論慢慢變成對罵。
因為失望和害怕混雜起來的情緒,加上在香港接收到的消息,大部分是拜登的醜聞和這幾年來特朗普多麼的能幹,把選情說到來特朗普勝利在握,結果不如想像就出現挫敗。然而,其實只是被資訊泡沫包得緊緊,然後爆破罷了。
其實執著於美國大選結果都挺無謂,我們又沒有票,影響力又沒有大得會影響到美國選民的選擇(選民考慮的地方集中個人和社會身上,一般人不會想着香港人去選票),反而這一場美國大選,到底發掘到什麼出來,讓人值得留意。有幾個有趣的討論:
傳媒老大們的fact check
(書寫時,手誤把「傳媒老大」打成「傳媒老人」,哈哈)
這場選戰中,Facebook、Twitter、多間電視台就特朗普的言論,在下面標示「此為未經證實資料」,甚至中斷特朗普的直播。
傳媒的做法是把特朗普變成胡言亂語的瘋子,所以他發表的訊息和言論都必須經過傳媒老人們都審視。最尷尬的地方是他是總統。不是說總統的說話不能審查,而然是總統的說話審查的人,首先是傳媒,之後才輪到民眾。
問題來了,理論上民眾是監察第四權,而然今次可以實際示範,民眾能不能監察傳媒?如何地監察?民眾怎樣判斷?到底誰才是掌握「真相」?
敵我分別的世界
這場美國選舉,對我來說最離奇的部分是,香港網絡為了「選誰,誰又勝了」而出現離奇地多的罵戰,而且罵戰會罵到私事上來。
除了最注目的蕭生大戰陶傑之外,在我的個人Facebook亦看見不少文化人(反而網民是沒有太多個人想法,只是跟隨自己一直的KOL)各站在兩邊的立場討論。很多時結果只是「你有你想法,我有我想法」就結束了,唯一的共識就是「沒有共識」。
「沒有共識」本來是沒有問題,一向大家都有各自爬山的習慣。但是,當對立關係一旦建立起來,各自爬山就會變成各自扯大家下山,美國選舉正好示範了,因為美國總統的位置只有一個,不是拜登就是特朗普,是對手。
最神奇的是網絡的運算法,是找尋矛盾,不是找尋共識。(←我看沈旭暉教授才知道這回事,事實我不是太懂,因為不是說運算法也是把大家安排在同溫層中嗎?他在影片亦提及唐鳳正在研究找尋共識的運算法,影片在這兒:https://youtu.be/pyNHUm1JFQU)
矛盾越來越深,扯裂越來越大,看戲吃花生的人越來越來。前者越來越動氣,後者越來越犬儒。我們選擇怎樣活着在這扯裂的世界已經是人生的重大課題。
長時處於「暫時」狀態
一日特朗普沒有宣佈選舉失敗,美國大選都未算是正式結束。接下來,「拜登能否成功過渡」成為問題,畢竟有一半的美國人是支持特朗普,相信有一批人不會心願誠服拜登,不會認到他為總統,最多只會視他為「臨時總統」。
進入司法程序真正的結果變成未知。現在的勝者上台必有受到限制,再者共和黨在參眾兩院得勢,拜登未必做到他想做事(不過,他「不做事」可能正正符合選民期望)。
不僅是美國,疫情對世界最大影響是無法再按計劃做事,一日疫苗未出現,大家都隨時準備防疫,長時間在臨時狀態。
我們怎樣在臨時狀態下做事過活?我們能否建構成新的做事方法或規則,這個新的生活態度可否持續,成為長期狀態?我們要習慣「暫時狀態」,還是拒絕「臨時狀態」把所有東西歸位?
又要好好思考怎樣面對這世界(啊——人生好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