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題本來沒我的事,也沒有我可以置喙之處,我不住在台灣,也完全不了解台灣的獨立書店營運狀況。雖然斷續地關注著台灣的出版界、書店的消息跟新聞,但台灣的出版業乃至藝文界,對我總像霧裡看花

其實關於1111獨立書店罷工事件,我是因為@Matty 立了標籤,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如果我不開臉書的話,我其實是不太知道台灣的新聞的),這幾天,我把標籤下所有的文章都看了,各種角度跟視野,賣書人、編輯、讀者、相關從業人員(或者也有隱性埋名的作者?),不管在書的製造與販售線的這邊或那邊,每一個聲音都來自愛書的人。我雖然沒有什麼立場參與討論,但所有的文章看下來後,浮上來最強烈的一個問題是:那海外的人可以為獨立書店做什麼


我的閱讀及購書簡史

提到這個問題,好像得先說說自己的閱讀以及購書經驗。

然後也先自首:我從來沒有在台灣的獨立書店買過書(水準書局以外,但水準出局算獨立書店嗎?而且重點是,他的折扣可是比電商還多)。

初中離開台灣後,在十幾歲渴望閱讀中文書的歲月(在把自己手邊有的有限中文書翻爛之後),唯一的管道就是社區圖書館,當年華人不像現在這麼多,圖書館中文書許多看起來像捐贈,而不像現在有為中文書設立的購書預算,每季都有新書,沒什麼可以挑檢,但或也因此讀了一些本來不會讀到的書。

上了大學,第一次可以自己在假期回台灣,花了很多時間泡在書店、漫畫店,當然也利用這個機會扛書回家,書很重,托運行李限重很快就滿,再把書塞進隨身行李,我記得最重的一次我可能扛了19公斤跟著我上飛機。因為是大學生,所以那時候的確會挑揀最便宜的,的確我就是那種會去實體書店(自家附近的連鎖書店,上台北時就去才剛歇業的敦南誠品),翻一翻,開單子,再去博客來下單的人。

如果回台灣的時間恰好,也會去台北國際書展找出版社的折扣書。在政大書局後面巷子裡的水準書局也是為了撿便宜而去的,帶我去水準書局的人,已經警告過我老闆會強迫推銷,並且附帶一句:除非要買很貴的書,不然平常自己也不去。我印象中我應該是在水準搬了當年聯經版的七冊《追憶似水年華》跟台灣商務書局的《波赫士全集》連殼四冊(前者我讀了幾十頁就再也沒碰過,後者我有時翻翻但最終讀完的也沒幾篇,後來我還是買了波赫士故事集的英文版,而這兩套書至今仍安好地躺在我的書櫃裡)。當然也無法抵擋老闆的強迫推銷,而買了《追風箏的孩子》,幸好那本書非常好看(#被水準老闆強迫推銷的書這個話題本身好像就可以做成標籤,開一個討論串)(老闆當然不會甘於推一本,他同時也推薦我《安娜卡列寧娜》,但我很堅定地拒絕,許多年後,我終於在跑步機上把那本書聽完)。

開始工作後,頭幾年大學畢業生的薪水不多,在網路上透過電商買書,通常得再花書價的七成做運費,所以我還是很小氣地覺得一兩年回台灣搬一次書就夠了。幾年後我開始讀英文書。

讀英文書,像是從零開始,我得重新回頭補太多我沒有看過的書,又因為到了二十幾歲才開始認真讀英文書,我看英文書的速度很慢,讀得慢+太多需要補課的閱讀,所以即使我終於可以不須等待就取得當季新書,我卻在看到讓我心動的新書書訊時要自己忍住,等到過一陣子,還是很想看的話再入手(哈利波特是例外,最後幾集我都是出版當天入手,然後就坐在椅子上十幾個小時日以作夜地把它看完)。

那些年,二手書店成為我最愛去的地方,價格以外,我可以在那找到我在新書店找不到的書。


雖然那時候我的閱讀大宗是英文,但總有想讀中文新書的時候,忘了是哪時候,我忽然醒悟:其實我明明就可以在網路上買中文書的(有可能是在村上春樹1Q84》Book 1出版時,我很想看但又不想等),漸漸地,也時不時地會在網路上買書。但從早年想看中文書而不可得,到後來讀英文書時得像烏龜一樣慢慢爬,我已經學會忍耐我的閱讀速度追不上新書,慢慢也就習慣我的閱讀永遠與當下最新出版脫節,也習慣不讀新書。

而要買英文新書時,我通常都在Book Depository上下單——二手書店沒有,實體書店也不會有,而即便有,價差通常總和實體書店差了三四五成。所以除了二手書店以外,我確實也是個絕大多數都在電商上購書的人

來到今年,因為疫情關係,不免有各種支持在地經濟的呼籲,所以今年上半葉,當Hilary MantelThomas Cromwell三部曲最終章《The Mirror and the Light》出版時,我也就在一間小書店買了——Cromwell三部曲第一部《Wolf Hall狼廳》我當年買了中文版,要送給當時的室友(一個不太讀英文書的人),結果被我先拿來讀了,勉強讀完但用中文總覺得讀來沒有很順,好幾年後在二手書店看到第二部《Bring up the Bodies》,心念一動想說再給它一次機會,畢竟那套小說太紅太多人喜愛,而且Hilary Mantel以這兩本二度拿下布克獎也是絕無僅有的事,然後這次讀深愛,所以當將近九百頁的第三部出的時候,我雖然心感畏懼但還是入了,這本書讀了三百多頁後進入暫時擱置清單,雖然我也不是不想知道Crumbs\Tomaso最後到底怎麼被亨利八世送上斷頭檯的,但就是有點失去非讀下去不可的原因;後來也在另外一間獨立書店買了張戎的《Big Sister, Little Sister, Red Sister》(中文版《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今年也剛出)(是不是不應該在一篇問要怎麼支持獨立書店的問題裡貼出版社電商的連結?!),這本倒是很快看完——張戎總是有辦法把歷史寫的比小說還精彩,而這裡面的國父還真是赤裸,而我雖然沒讀過《素顏的孫文》,但我怎麼想像都覺得無法比張戎的更一絲不掛吧。

雖然我確實很少買新書,但的確我也開始有了:我會想要在實體書店買書的心情(在新書店剛好有我要買的書的前提下,然後我承認這個前提確實是一個很大的BUT,因為近來我買的書仍然是舊書店找到的,像是我剛讀完的Tash Aw


我是一個怎樣的讀者(求配對書店)

關於個人的閱讀歷程,說了這麼多,就是,儘管書的載體早已改變(我自己個把月前,終於也在抗拒多年後入了Kindle,且目前因為還在蜜月期所以很喜歡),甚或管是紙本書或電子書,書這個形式本身也許終將被淘汰。的確很多人覺得,書,作為知識的載體,就是一個太慢太過時又太耗時的媒介(關於這個,@編輯的事說來話長沒有書店的世界寫得太好,也符合我對於現在世界儘管資訊看似大量、龐雜、豐富,但卻呈現迅速單一齊一的現象的感受),這邊暫且略下這些大哉問;以我自己來說,我就是一個老派的人,我還是想繼續讀書讀下去

而作為一個讀者:我有時在二手店買書,有時在新書店買書,有時在電商買書,有時也讀電子書;我有時讀英文書,有時也讀中文書

從這一點出發,這是一個詢問(我覺得馬特市許願、問卦的能力,也許漸漸也不輸給臉書大神了吧):作為一個在海外的人,我可以為獨立書店做什麼?

我問的不是:那等你下次回台灣玩,可以順便去逛一下獨立書店的那種支持。(何況現在旅遊受疫情牽制,什麼時候可以回台灣都不知道。)

或者,是一個想像中的邀約

如果有某一家實體\獨立書店可以幫我訂書、寄書給我的話,即使書價沒有電商的九折\八折或此次掀起波瀾的66折扣,我想我是願意選擇這家書店的。我甚至在腦中幻想或許可以建立起如同《查令十字路84號 \84, Charing Cross Road》書中那般的情誼(嗯但臘腸什麼的肉類大部分國家現在都不能寄了吧?)

以下是我作為買書人的某些習性(我承認我是個討人厭的讀者):

  • 我只看我想看的書
  • 不想書店幫我挑書
  • (基於前述原因)不太讀新書
  • (可以接收推薦\新書訊,但不見得會想立刻讀,或者說從接收書訊到終於下單的lead time過長,長到書早就已經送回出版社甚至出版社也已經送回印刷廠銷毀了)
  • 買書的步調非常間歇,也許一年半載一本中文書都不買,但突然興致來了也有可能幾個禮拜內下單數次
  • 這兩年入的實體書的中文書多是死人書跟古文(我的書櫃上現在有一整排綠綠的三民古籍新譯系列)
  • 新書或散文類的我常常只想買電子書
  • 隨便列一下幾本這近一年內買的非死人紙本書或可作為參考:吳介民《尋租中國》、許知遠《梁啟超:青年變革者》、季季《行走的樹》、唐香燕《時光悠悠美麗島》、八旗興亡的世界史系列《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夏宇的詩集《羅曼史作為頓悟》
  • (這當中有些我深愛,有些我尚未開始閱讀,有些我後悔\覺得上當,但為了保護當事書名譽我就不說了)
  • 喔喔當然還有我為了想要@高重建親筆簽名直接跟作者本人購買的《區塊鏈社會學》(重建你當然不在上當或受騙之列)
有圖有真相之我真的買了這些書(張戎的宋氏三姐妹流浪去了)


以上這些讀者profile,想想,要是我是獨立書店的店員\店長,看到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誰。理。你。啊

如果真有佛系一點的書店願意理我(但開書店本身就很佛系啊),要能夠支援線上付款\國外信用卡,然後店員還要有時間去郵局寄書,怎麼想,也都覺得不敷成本、人力,這個生意不做也罷

雖然我個人可能是個沒人想做我生意的討厭鬼(而且又不是大戶),但我還是很想誠心地詢問「海外讀者可以做什麼」這件事。海外讀者可能就是一個直接被獨立書店放生的族群,畢竟獨立書店太小、資源太有限,而海外讀者族群太散,除了理所當然地太遠之外,又無法被清楚定位,自然也無法瞄準。雖然很多在海外讀中文書的人,的確也都因為種種原因,轉成閱讀電子書,但我相信、也知道這當中有許多同時繼續在讀實體書、買實體書的人(像是讀了電子書喜歡會買實體書收藏的@IrisChen )(不知道可不可以繼續揭秘Iris的讀者profile,我個人是個難搞的小戶不用理我沒關係,但她吃書胃口之好之大,單以這一年她給讀墨的營業額來說,我都覺得足夠到讀墨派一個她個人專屬的客服給她),甚至我想如果人在海外,還會想買實體書、願意付運費,應該都是特別愛書的人對於實體書店\獨立書店,許多海外讀者可能也有著希望可以做什麼、願意支持的心情


所以,還是回到這個提問:海外的人可以為獨立書店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