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馬來西亞,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把它當成學校,一間能教懂我族群政治之魅力與困境的學校。對我這個中國人來說,這實在是一門十分切時的課程。

馬來西亞的長壽執政聯盟叫做「國陣」,底下有三個分別代表三大族群的政黨;一是馬來人的「巫統」,二是華人的「馬華公會」,三是印度人的「國大黨」。這樣的組合在表面上看好像很「和諧」,很配合馬來西亞那多元共存「真正亞洲」的形象。可是只要仔細觀察下去,即使外人如我,也能輕易發現它的問題。

一般而言,政黨應該是種代表人民直接參政問政的工具。除了現在的中國共產黨、過去的德國納粹黨,以及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世界上幾乎沒有多少個政黨能夠宣稱自己是代表全體人民的「全民黨」。尋常政黨總是局部的,它要不是代表某種傾向某種理念;就是代表某一部分人民,而這一部分人民則總是因為一些共同的屬性和利益,才成為一個似乎十分清晰而且相對獨特的群體。那麼在馬來西亞這個例子裡頭,「國陣」到底代表誰呢?好聽點說,「巫統」、「馬華公會」和「國大黨」就像三條扭在一起的繩索,堅不可摧。

難聽點講,那就是一個死結,無法代表任何一個群體也無法代表任何一種利益傾向,只能不斷困在內幕政治的算計和妥協之中。

再深入點說,這個格局乃是典型的「族基政治」,以族群為一切政治行動的基礎,以族群為全國政治、經濟和社會規劃的原點。它的前提係馬來人是馬來人,華人是華人,印度人是印度人,三大族群各有不可歸約的利益和獨特主張;所以才要有屬於自己的政黨去代表自己。然而,這真是一個不可置疑無法動搖的客觀事實嗎?

我們怎能保證所有馬來人都有一致的利益主張,又怎麼確定每一個華人都有相近的政治理念呢?舉個簡單的例子,當經濟日漸發展,有一部分馬來人已經先富了起來,並且形成一個權貴階層,而另一部分馬來人則仍然處於貧無立錐之地,處在社會底層的時候,那個據說能夠代表馬來人利益的「巫統」到底是代表哪一種馬來人呢?

換句話講,在任何一個足夠複雜的社會裡頭,人民的階級、利益、信迎、教育背景、工作種類、政治理念以及居住區域,這一切一切都不可能簡單地按照族群身份呈現平均分布的狀態。總有一些地區會混居了不同族群,而這個地區自有其與別不同的規劃需要。

自99年起,馬來西亞旅遊局每年均會舉行重點節目“Colours of Malaysia” ,以推動大馬多元民族融和,內容包括不同種族的歌舞表演及文化藝術交流等。在同一個族群裡頭總有不同階層的分野,而這些階層對社會福利政策的看法是彼此矛盾的。

依我淺見,今天的馬來西亞就是一個結構龐複的現代社會,它不再是數十年前初初獨立建國時的那副面貌了。所以「族基政治」應該是一種很沒前途很難搞得下去的遊戲才對。可是直到目前為止,馬來西亞的政治布局卻依然沒有大變,頂多只是稍為鬆動而已。

這是為甚麼呢?

其中一最顯淺的理由是那些建立在族群劃分基礎上的政黨,既無能也不願去變更這個局面;試問,一家航空公司會想推動高速鐵路網的鋪設嗎?當然不。為了掩蓋跨族群政治訴求出現的跡象,為了使人忘記自己的真正利益需要,它們往往會提出一些容易煽情但又非常抽象的價值議題。情況就像美國的共和黨總喜歡在選前挑出墮胎和同性婚姻等議題一樣,因為只有訴諸這些情緒化的價值爭論,它們才能使一些抱持保守信仰的藍領階層忘記共和黨的減稅方案對他們根本一點好處都沒有。

因此我們便會在大馬看見一些和族群身份相關的課題老是被人不停提起,今天是這個族群的特權遭到挑戰,明天是那個族群的文化受到侮辱,你來我往搞個不停。

冷靜點看,這其實全是政客的把戲,拿人民的實質福祉為代價,以換取自己的政治籌碼,結果便是族群身份認同的僵固以及族群界限的持續了。

「族基政治」是一套很危險但又極有效的遊戲,難怪全世界都有政客把它當成動員工具。遠如近年法國右翼針對移民的種種舉措,近則有馬來西亞這個現成的例子。若要打破這種局面,阻止其惡化的趨勢,就必須有人能冷靜地出入於不同族群之間,一方面搭建文化轉譯的溝通渠道,另一方面左突右刺地揭穿種種障人耳目的伎倆。在今天這個身份政治越玩越火爆的世界裡面,這不是一個輕鬆的擔子,但卻絕對需要有人承擔。

(注:本文發表於am730,2010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