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都想逛書店

這世界上我最喜歡的兩個場所就是圖書館和書店,我是那種在旅行中都會跑去圖書館、書店的人。即使是去語言不通的國家,我也常會特意去看圖書館,不管是看圖書館的建築、空間,或者書架陳設,我都喜歡。我也喜歡看在圖書館裡看書的人,不管是滿室都是正在唸書的學生的大學圖書館,或寥寥落落只有幾個看報的老人以及借書台後面的圖書館員的圖書室。

或者說只要有書的地方都讓我感到舒服、自在。像是那些年回台灣時,如果逛街逛累了,我就會鑽進書店。怎樣打扮比較好看或跟得上流行我不擅長,百貨公司櫃姊以及服裝店小姐的目光評鑑以及勸買攻勢常讓我感到不自在及無力招架,這時只要踏進書店就會讓我安心。除了在書店裡,沒有人會跟我講話以外(我通常都去連鎖大書店),更是因為,在那裡,我知道自己是誰,我認得那些書,而那些書也讓我感到安心、踏實

旅途中有時也會去書店,但除非是去語言相通的國家(我只通中文跟英文),不然能買的書就只限視覺書系。像日本書店雖然很好逛,看得懂日文的人可以買村上春樹買得不亦樂乎(哼),而我就只能買圖比字多的書,但我又不太懂、平常也沒有在蒐集視覺、藝術相關書籍,加上這種書很重,所以頂多也就買一兩本意思意思。所以那回去日本,就只買了葛飾北斎的畫冊(新書,三千円不含稅),以及一本專門收錄浮世繪中的春宮畫的小書(二手書,才三百円),作聊備一格的戰利品(我是喜歡浮世繪,並不是對春宮畫特別有興趣)(而且那本書很煩\不夠硬蕊,男女重要部位都用銀色塗料覆蓋上)(萬一真的有人想看我也許可以翻拍兩張上來,咦但好像不能在馬特市上張貼色情內容)(好像越描越黑)。

通常我喜歡逛二手書店也多過新書店,除了因為我是個喜歡撿便宜的小氣鬼,我也喜歡在二手書店尋寶的感覺,我還沒有到開始玩、蒐藏first edition初版書的境界,我只是喜歡在舊書店發現自己想要,或已經放在心上一陣子的書的感覺。

所以前幾年去紐約時,也就特地找了幾間舊書店逛。我好像從來沒有在書店拍過照,一方面因為國外好像真的不太流行在書店拍照,我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怕會打擾其他人跟店主,所以只好貼網路上的照片,至於自己的照片,就只好貼我在這些書店找到的書。



用舊書當記憶體(或:跟書店無關,可以直接跳過的科幻想像)

我手上的書,如果是在實體書店購入的,不管是新書店、舊書店或是清書大賤賣的book fair,有許多我仍記得我是在哪裡找到的,甚至我也許還有在哪個櫃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現那本書的畫面跟記憶。而在電商買的書,則幾乎不會留下什麼具體記憶。(或者有人真的可以記得下單的確切時刻與場景,以及按下某筆訂單時點擊滑鼠、手機或平板的觸感?)

一本書的內容,不管在這一本或那一本,紙書或電子書,都是一樣的。活在科技貫穿日常的世界,我也開始習慣在不同平台上吸取同樣內容,滑網頁(像逛馬特市)自不待言,但漸漸我發現我連音樂也是,像我會在走路時用手機聽Spotify,回到家後換到iPad或電腦上聽,同樣一支歌單、甚至同一首歌,可以在不同的載體上無縫接軌繼續播放。最恐怖的是,我發現自己有時候會懶惰到人躺在床上,或坐在沙發上看書時,直接用手機控制iPad的Spotify放歌、換歌。

我沒有訂閱有聲書Audible,但我知道Kindle跟Audible這兩個媒介,因為都是Amazon的,也是可以直接轉換的,不知道有沒有人真的同一本書有兩個版本,會在走路或運動時聽有聲書,然後通勤或者回到家睡覺前再繼續讀電子書?

生活作息的時間分配日趨碎片化的世界,移動性流動性變得日益重要,以一本作為特定、單一物件的書來作內容的載體,套進現時人們的日常,確實有局限跟不方便之處(遑論實體書的體積,在空間有限下,造成的收藏困境)。我雖然是個luddite,但也不是個為了戀舊而戀舊之人,甚且我也不是特別愛物、戀物之人(我對實體世界、實體物件的感受性其實非常低),一本書對我來說最重要的當然也是內容而非書體本身,我也不覺得紙書跟電子書是個二選一、只能獨鍾一人的抉擇,像是之前買了Kindle之後,立刻就發現Virginia Woolf的全集在Kindle上有而且只要一兩美金,我就很高興地立刻購入,雖然平常閱讀Mrs Woolf可能還是習慣在紙上,但電子版當成reference,尤其是日後要搜尋Mrs Woolf在哪篇日記中說了誰的閒話非常方便

也許我們終將成為抽象、流動之人,或者終將抵達所有人的意識、思想、情感都將上傳至母體的科幻小說未來——從紐約舊書店岔題出來這麼久,也許,我想說的只是,這些在舊書店找到的書,作為具體物件以及具體記憶的儲存點,或者也終將式微。但在有一天我將可以透過機器人跟AI而無所不知,或者說他們將管理、整理我的頭腦,並有效指引及疏導我的認知跟想法之前,我仍想繼續擁有這些極為具體、無法被輕易無限分割、上傳,同時容量以及生命週期也非常有限的物件、記憶與認知



扯遠了,好,來看書店跟書:

紐約的舊書店

Strand Book Store

在Broadway上的Strand Book Store是紐約有名的地標書店,很大,有三四層,裡面人很多,並且很吵,帶著小孩,拿著飲料進來逛的人也很多,一點都不是安靜有氣質的書店,但書非常多,根本就是一間圖書館,書籍的分類方式也像圖書館。這家書店唯一安靜的地方是頂樓,專門陳列買不起只能流口水的古董珍本書

來源:wiki
有沒有很像圖書館,店員連整理書都是推著圖書館的推車 來源:nydailynews
四樓讓人流口水的書。來源:https://indecisivetraveler.com/new-york-bookstore

我在這裡找到的書波赫士 Jorge Luis BargesCollected Fictions

我手邊有另一本同為企鵝版的波赫士的《虛構集Fictions》,但還沒有英文版的全都錄故事集,波赫士的故事,就算我很多年沒讀,或者幾年才想到讀個一兩篇,仍然是我永遠會想擁有,放在身邊的書。

因為疫情紐約封城的關係,Strand今年的營業額據說掉了七成,很有可能會關店,儘管以大趨勢來說也許實體書店會逐漸消失,但這間已經93年,挺過大蕭條及二戰的老店,如果因為疫情緣故而必須歇業,我仍是會感到相當難過的..。

地址:828 Broad Way, New York
網頁
https://www.strandbooks.com/



Housing Works Bookstore Cafe & Bar

去逛圖書館時,我最喜歡的就是有樓梯、陽台的圖書館,我記得小時候看迪士尼卡通《美女與野獸》,我和貝兒一樣,一眼就愛上野獸家的那個超大而且有樓梯的圖書館。這家書店就有我喜歡的樓梯以及陽台(室內balcony應該怎麼說?):

來源:https://www.housingworks.org
來源:wikimedia.commons

我在這裡找到的書以薩辛格Issac Singer 《Collected Stories》

我多年前有一陣子非常喜歡以薩辛格,讀了《A Crown of Feathers and Other Stories》以及《Gimpel the Fool and Other Stories》這兩本短篇小說集,幾年後讀了中篇小說《The Magician of Lublin》。比起小說,我還是比較喜歡以薩辛格的短篇故事,雖然我也好幾年沒讀以薩辛格的故事,但他的書,仍然是我只要看到就會不由分說買下來的。

地址:126 Crosby St, New York
網頁
https://www.housingworks.org/businesses



Unnameable Books

在紐約時,換了兩個地方住,第一個禮拜住在Air B&B找到的在East Harlem的公寓(公寓在110-120街間——要在曼哈頓島上找到付得起的住處好難),樓梯間散發著陳年不去的氣味,沒有電梯,樓梯很陡,還記得搬行李上下時覺得很痛苦。第二個禮拜搬去布魯克林,很潮的Downtown Brooklyn、Dumbo那一帶也住不起,因為住的稍遠些(介於Prospect Lefferst Garden跟East Flatbush間),所以近似的價格,可以找到類似boutique hotel的公寓,這裏乾淨很多,床單是白的,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浴室有很漂亮的獨立浴缸

穿過Prospect Park到了北面的Prospect Height(這邊地價想來也翻了一倍),找到這間Unnameable Books:

來源:wiki
來源:https://onthegrid.city/brooklyn/prospect-heights/unnameable-books

我在這裡找到的書布魯諾.舒茲 Bruno Schulz 《The Street of Crocodiles》

自從在紐約客聽過《愛的歷史The History of Love》的作者Nicole Krauss讀Bruno Schulz的故事後(而History of Love當年是我一讀就無比著迷又心碎的書),我便把他的名字放在心上,寫到這,我又想到我在半個地球以外的友人之前在台灣買了這本書的中文版《鱷魚街》(她很喜歡譯者林蔚昀),託父母把書帶給我,因為疫情總總限制,之前一直沒去拿,然後到現在都還沒去拿,包括她要給我的咖啡豆,應該都已經失去香味了吧 -.-

地址:600 Vanderbilt, Brooklyn
網頁
http://unnameablebooks.blogspot.com/



Williamsburg不知名的舊書店

在探索布魯克林及其周邊時,看到很多旅遊導覽都說Williamsburg是紐約up and coming的地區,就去玩耍了,的確Williamsburg很有趣,一家很酷的店可能開在一間正在拆遷的房子隔壁,這間書店不是事先查好的,就是在大街上逛著逛著看見的,我沒把店名記下,現在要回去找,竟然怎麼都找不到了。也有可能它已經消失了。

我在這裡找到的書:結果我在這裡找到兩本,可以說是“最紐約”的書(雖然在納粹入侵前幾年就離開波蘭來到美國,並在紐約居住多年的以薩辛格也很紐約),這兩本書跟作者我先前都不知道也沒聽過:

Tama Janowitz 《Slaves of New York》
這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我一翻開第一篇故事〈Modern Saint #271〉,第一個句子就吸引住我:

After I became a prostitute, I had to deal with penises of every imaginable shape and size. Some large, others quite shriveled and pendulous of testicle. Some blue-veined and reeking of Stilton, some miserly.

一般來說,我很少會直接買我沒聽過的作者跟書(書太多,時間太少),但這把這麼強烈、這麼紐約的聲音立刻吸引我

Jacob A Riis《How the Other Half Lives》
這本書是記者以及後來成為social reformer(社會改革家?)的Jacob Riis在1890年第一次出版的書,紀錄的就是十九世紀末時,紐約Lowest East Side的貧民窟裡,「另外一半人」的生活狀況,三十萬人住在一平方哩內。書中附有大量照片:看起來隨時都要倒塌的房子,雜居在貧民窟中的各個人種:猶太人、中國人。

因為很紐約,所以我也買了,雖然這兩本書我都是讀了一兩篇故事、翻了幾頁,紐約之旅結束後興致退了之後就沒再看下去,但我也沒打算出清,除了它們保存了我的紐約旅行記憶之外,書就是一種,你永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想讀它的東西。(這是我多年前實行近藤麻理繪的令人心動整理術,斷捨離了一大堆書之後學到的,當時有些被我丟的書我後來確實再度買了回來)。

這張照片試圖呈現貧民窟裡所有人堆在一起睡的概念...


在紐約還逛了以下幾家書店,都很有特色,雖然沒買書:

Mercer Street Used Books & Record
Left Hand Books

Dashwood Books
- 新書店,裡面的攝影、藝術專書都很漂亮令人心動
Spoonbill & Sugartown Books



大西洋對岸的書店

倫敦是一個我沒辦法寫的城市,雖然本不該列在此文中,但因為@Matty說要用google map做成馬特市書店地圖,我無法不太貪心地希望這個地圖上出現幾間倫敦的書店...

下列數間並非倫敦知名的書店,前五十大、或百大特色書店可能都不入列,然而,總之...


Daunt Books Cheapside

Daunt Books最有名的一間,應該是位於Marylebone的旗艦店(我沒去過),甚至我去過的Hampstead那間都更漂亮,但我想放在地圖上的,仍是這間在Cheapside路旁,看起來就是尋常書店的Daunt Books,空間也不特別大,一樓與地下室兩層:

來源:https://londonist.com/2010/10/biblio-text_daunt_books_cheapside
來源:https://londonist.com/2010/10/biblio-text_daunt_books_cheapside

我在這裡買的書:某本寂寞星球以及Stefan Zweig褚威格《Selected Stories》

Pushkin Press在近年重新翻譯、出版了褚威格的作品,都做的非常漂亮,幾年後我又陸續買了兩本Pushkin Press的褚威格,這本故事選收錄的故事之一便是〈陌生女子的來信〉,我還記得這本書我是在某個長途飛行中看完的。

喔對了,Daunt Books是新書店(如果照片不夠明顯的話)

住址:61 Cheapside, London EC2
網站
https://dauntbooks.co.uk/


Oxfam Dalston

這其實是一間不是書店的書店,它是Oxfam的二手店,不過這裡也許可以買到全倫敦最便宜的二手書,一本一英鎊。而且並不是每一家Oxfam的二手書都這麼便宜,如果你去了比較潮的Highbury & Islington,一樣是Oxfam二手店,那裡面的二手書可能是一本三鎊或四鎊!

外觀毫不起眼(內觀也是!客人都是來撿便宜二手貨的人像是我)。來源:該店臉書頁


我在這裡買的書:(至今仍跟著我的)George Orwell《Selected Writings》

喬治歐威爾的文集,裡面收錄了我非常喜歡的幾篇文章,包括〈The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這篇文章滿滿的都是英語寫作的tips(以及警告),我曾想過摘取段落之後可以直接發佈成一篇文章叫〈跟喬治歐威爾學寫作〉...

住址:514 Kingsland Rd, London E8 4AR
網站
:只有臉書



Church Street Bookshop

從Dalston沿著Kingsland High Street,可以一路走到Stoke Newington,途中會經過很多土耳其店、餐廳,可以吃到土耳其媽媽就在玻璃店門口後手揉現烤的gozleme,走到路名變成Stoke Newington High Street,如果再往北走就是Stamford Hill,這裡聚集了倫敦、乃至整個歐洲最大的Orthodox Jews community,這一代可以看到很多戴著黑帽、留著長長鬢髮的男人,和不論男女長幼都全身著黑的正統派猶太人一家在散步,但如果拐彎進Stoke Newington Church St,又變回好幾家轉角酒吧、很多咖啡店、餐廳,有著Wholefoods超商的白人社區,這家書店就在路上....

來源:Save Church Street Bookshop的臉書專頁,最後一篇更新在2013年,我遇見這書店已是那之後了,想來當年"救"下來了,但還能挺多久呢?
來源:https://www.hackneygazette.co.uk/news/stoke-newington-s-independent-bookshop-owners-speak-for-independent-bookshop-week-1-6114981

看到這張照片,就想起來了,我還記得這老闆的模樣!


我在這裡買的書Bruce Chatwin《In Patagonia》Che Guevara《Back on the Road: A Journey Through Latin America》

前者是布魯斯查特文的著名旅遊文學,後者是切格瓦拉在《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之後的第二次拉丁美洲旅行日記、書信,當中記錄了他與卡斯楚在墨西哥的相遇

這兩本書後來都留在旅途中某間背包旅館的書櫃上,而我從那個書櫃上帶走了英文版的《百年孤寂》繼續上路,在我十幾歲不完全懂但深愛百年孤寂的那些年,我反覆讀著的都是中文版,而且還是早已絕跡的,陽耐冬翻譯的志文版,也許是中文版小時候讀太多遍,儘管是第一回用英文讀,讀來仍然無比熟悉順滑....那本百年孤寂看完後也被留在旅途的下一站,倒是In Patagonia,我太喜歡,所以日後又補上了這本書...

住址:142 Stoke Newington Church St, London N16 0JU
網站
: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