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蔣介石其實是近代中國的兩個大混蛋,兩個人的政治野心把中國搞到亂得一團糟。

讀書時期曾經看過一點點中國歷史,大抵知道清朝滅亡後就是民國--孫中山(1866-1925)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然而有關清朝以後的近代史(1911-1949),當時小學的教科書只是概括地簡述,孩童年代的我更以為孫中山既然是國父,民國時代的來臨中國就會走向光明的新局面。

對國共的模糊印象
小時候的我記得每逢「雙十」我們可以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孫中山和蔣介石(1887-1975)的肖像。反之對於毛澤東(1893-1976)我卻沒有甚麼印象,只聽過一些長輩說他是中共的政治領袖,曾經把香港搞到天翻地覆--也就是曾經在香港發生的六七暴動。

進入中學時期,知道了國共內戰和抗日戰爭的事蹟,並且最後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那時候的我仍然不明白:如果孫中山是「好人」,毛澤東是「衰人」,為甚麼當年的共產黨可以羸得天下?及後我從中學課本中知道多一點中國的近代史,認識了西安事變,開始改變我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看法。

《離家40年》的心靈震撼
到了1988年,我看了江關生拍攝的《離家40年》:當年中共開始放寬台灣人回到大陸探親,CCTVB的攝製隊跟著一個台灣老兵返到大陸找尋他的太太,還有從未見過的兒女及孫兒。他的妻子以為他在戰爭中死了,還為他立了一個墓碑。當刻知道丈夫仍然在生,那份「死而復生」的感受是非筆墨可以形容。

仍記得我從電視螢光幕中看到一家人團聚、兩個老人家相擁的情景,內心感到奠名的唏噓:如此過了40年--兩個政權因為政治打生打死,卻害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分隔兩地。當時無知的我更期望兩黨可以為著人民的需要開放兩地相通、促進和平的交流。後來因為發生了六四事件,使我對中共的期望也幻滅了。

國共兩黨的歷史性會面
到了2005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歷史性訪問強國,並與當時的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那一刻國共領導人在紅地毯下握手,如此歷史性的畫面,身為香港人的我也曾經看得熱淚盈眶--隨著時代的改變,56年後國共兩黨由對立變為合作,彷彿是象徵著未來兩岸將會邁向和平,只是當時的我太幼稚了:當年民進黨首次成為台灣的執政黨,國民黨為了找尋更大的政治空間而跟中共建交,同樣中共也要借助國民黨企圖實行統一中國的春秋大夢。

2005年國共兩黨歷史性在1949年後重新建交

人大了,知道近代兩岸不少的事情:寧漢分裂、然後是國民黨的「清黨」行動、台灣228事件、中國大饑荒(1958–62)、還有將人性完全扭曲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等。直到今天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是:毛澤東和蔣介石其實是近代中國的兩個大混蛋,兩個人的政治野心把中國搞到亂得一團糟。

不過更諷刺的是:幾年前(2012)我到台灣慈湖的兩蔣文化園區旅遊,這是一個刻意營造「兩蔣文化」為賣點的旅遊區。我卻看到毛蔣二人的肖像已經被商品化成為當地旅遊紀念品的Icon,正好反映了今天國共兩黨關係的思維--基於經濟誘因的推動,國民黨也要向共產黨靠攏,期望藉此振興台灣疲弱多時的經濟。只是當我們了解更多中國的近代史,你會發現這兩個大混蛋根本一點也不可愛,反之卻是造成中國近代出現大亂的罪魁禍首。

香港的教訓
今天國共兩黨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任憑一方要再武力統一兩岸可能只是口號上的堅持。雖然共產黨仍然強調領土的完整,但是以武力統一已是設不實際的想法,同樣國民黨沒法可以「反攻大陸」。今天若你問我對「國共合作」的理解,我只視為這是中共圖謀以經濟吞併台灣以及國民黨找尋更大政治空間的陽謀。

過去香港因著自由行對本土經濟似是有所裨益,然而我們卻要付上沉重的代價:中港矛盾日漸加劇、內地人影響了香港人民生的需要、藥房和金舖成行成市扼殺了小舖的營商環境、傳媒自動歸邊、樓價和租金貴得超出香港人負擔的水平。然後經歷了近年的遮打革命和反修例運動,今天的香港人無論是言論、集會及新聞自由是近乎被完全封鎖、港虎不斷拘捕更多異見人士和參與社會運動的香港人、「一國兩制」更是隨著港被國安法的落實而壽終正寢。

當日香港人只著眼於經濟的利益而漠視了背後隱藏的政治影響,如今只換來了似是無法扭轉的終局。或許以下一則「叮噹」漫畫已經清楚說明了:

老師:大雄,你本來有30元,胖虎再給你70元,這樣你總共有多少元?
大雄:最終一分錢也沒有。
老師:你根本不懂數學(經濟)!!
大雄:你根本不懂胖虎(政治)!!


回顧過去的中國近代歷史,毛澤東和蔣介石就好像中國人的一對「難兄難弟」:毛氏領導下的共產黨對人性的扭曲、其體制更強化了獨栽者建立專政的工具。另一方面蔣氏之下的國民黨也不見好到那裏:當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後實施白色恐怖的戒嚴,對異己的大力打壓,慶幸晚年蔣經國總算沒有緊緊跟從父親的路線,今天的台灣已是逐漸「去蔣化」,至少目前可以從香港人的經驗吸取教訓,盡力止住中共早已慢慢實行的經濟滲透。

(原文寫於2014年4月21日,後於2020年11月22日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