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已是兩周以前,明天就是黑五,再過兩周,雙十二又要到了。下半年的購物節,著實有些密集。

其實,11月11日,在世界戰爭史上亦有重要意義。1918年的「雙十一」,德法兩國簽訂停戰協議,標誌著一戰結束。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如今倒在中國成了「購物節」,不知道是諷刺還是另有說法?

中國人對於一戰,多半是不若二戰那般刻骨銘心的;但是,談到一戰後的巴黎和會,大概每一位中國人都是要捶胸頓足,發泄點憤懣之氣的——無他,惟「山東」二字而已。

歷史究竟還是奇妙的。在那次會議中,吃虧的戰勝國並非只有中國。被認為是和會「三大國」之一的美國,其實也翻了跟頭;其最高代表,總統威爾遜,更是經歷了許多鬥爭與煎熬。這卻是許多人所不知的。


一、威爾遜總統和他的「十四點計劃」

1913年3月,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就任美國第28任總統。這位與其說是政客、不如說是學者的總統,1上任伊始即熱衷於「進步運動」,先後在削減關稅、監管銀行、反托拉斯等方面立法做出規範。2並且,在強調政府作用的同時,他也多次表態支持個人的自由——按他自己的說法,「自由的歷史就是限制公權力的歷史,而非擴大它」。3

威爾遜總統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4起初,威爾遜選擇保持中立,他對國會解釋道:

這樣一個(由於選邊站而導致的)我們間的分裂於己之和平精神將是致命的,並且可能嚴重阻礙我們,作為一個偉大的和平國度,擔當其應有的責任。我們已準備成為一名公正的調解者,宣揚和平與妥協,不偏不倚,唯以朋友自居。5

但是,由於德國發起無限制潛艇戰,不斷威脅著美國商船的安全,6加上其於1917年初試圖聯墨抗美,7最終,1917年4月2日,威爾遜在國會發表演說,請求對德宣戰;2天後,國會決議通過。8後來的戰爭走向,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1918年1月8日,為促進和平,威爾遜在兩院的聯席會議上提出了他關於一戰後世界秩序的主張,分為十四項,中文稱之為「十四點計劃」。主要內容如下:9

  • 公開外交,拒絕秘密協定
  • 海上自由貿易權
  • 各國平等貿易,取消壁壘
  • 各國縮減軍備到足以自衛的最低限度
  • 自由、開放、公正地對待殖民地人民
  • 恢復各國被侵佔的領土,調整義大利邊界,允許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各邦的民族自決權,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人國家
  • 成立國際聯盟,各國互相承認主權,不分大小
十四點計劃

“十四點計劃”體現了威爾遜的核心原則,即公平、公正。而在這十四點中,威爾遜尤其看重最後一點。他認為,只有建立一個聯盟,才能「落實正義」、「解放人類」。10這也是他在後來的和會中最為用力爭取的。

威爾遜的計劃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響。當時已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人,對此尤為敏感。蔣夢麟稱讚說,威爾遜總統「為世界求永久之和平,為人類保公共之利權」;11陳獨秀在《每周評論》發刊詞中,評價他「光明正大,可算得現在世界上第一個好人」。12

作為被崇拜的對象,威爾遜的感想如何?在前往歐洲的船上,他這樣對記者喬治·克里爾(George Creel)說道:

全世界現在都倚仗著美國…飢餓者盼望得食,無家者盼望歸所,患病者盼望得救…但你我皆知,當下之不幸,與過去之罪惡,如何能夠在一日之內、舉手之間就得到補正呢?我似乎已經望見,未來那令人失望而沮喪的悲劇——儘管我並不願意相信。13

看來,對於他將要遇到的困難,威爾遜似乎已有所預感。


二、波濤洶湧的和會進程

巴黎和會有所謂「五大國」,即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和日本。他們基本上控制了整個會議的進程。14五國訴求各異:法國希望獲得軍事保障(針對德國),以及儘早的戰爭賠款;英國重視其海權,並且相當關注經濟方面的談判;義大利希望確保其在亞得里亞海的索求(即「阜姆問題」,後述);日本自然是關注山東問題;至於美國,不必多說。15

但是,總體而言,矛盾只有一個:威爾遜想要「原則」,而其餘各國想要「利益」。這種根本性的差異,導致他們從一開始就陷入激烈的辯論。這一過程中,威爾遜的「理想」,不斷受到各國的「現實」的鞭打。


和會的第一個焦點,是處置原先德國的殖民地。威爾遜基於他的「十四點計劃」,提出:要尊重殖民地人民的福祉,將殖民地交由某國託管——該國必須受國際聯盟監督。並且,他主張對奧斯曼帝國的殖民地採取同樣辦法。16

這一提議,立刻就遭到了各國的反對。事實上,對於德國殖民地,他們早就垂涎已久: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瞄準了太平洋中的那部分;南非聯邦17想要德屬西南非洲;法國和英國也已有打算。18這種情況下,他們怎能對威爾遜的提案「視而不見」?

澳大利亞總理直接表示,「反對託管的原則」,並且得到了各英國殖民地首腦的支持;法國殖民地大臣主張「直接瓜分」;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展現了一名老練政治家的「風範」,說自己「同意託管這一原則,但也支持英國殖民地得到他們想要的」。為了這一問題,各國爭論多日,但威爾遜拒絕退讓。最終,為避免延誤會期,各國還是勉強接受了託管方案。19

二月中至三月中,為處理國內事務,威爾遜短暫返回美國。按秘書貝克的話說,這段旅途「給了總統他急需的休養」,因為「當他返回巴黎時,他發現自己立刻陷入了和會上最難搞的問題之一」。20


當威爾遜時隔一月後返回巴黎,他發現和會已然變天:在他歸國期間,四大國已經通過了對德的初步和平方案,「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唯一漏掉的,就是國際聯盟」。而聯盟的建立,本是在和會伊始就已獲確定了的。為了挽救他的計劃,威爾遜不得不繼續鬥爭。他當即指示和會新聞處發布通告,聲明「和會在1月19日做出的、將建立國際聯盟包含於和約的決定…是最終決定,任何異議將不予討論」。21

威爾遜的聲明,等同於否定了當前的方案,因而不論是真心嚮往和平的,還是藉此圖謀利益的,都對他不報好感。法國外交部長在一次採訪中嚴厲批評威爾遜;英國《每日郵報》認為,威爾遜的主張是種「停滯」,要求英國政府「拒絕支持他」。更為糟糕的是,原先還算支持他的歐洲民眾,這時也產生了疑慮——由於共產主義在俄國的興起,歐洲人再一次感受到戰爭的威脅。他們認為,威爾遜重提聯盟,是為了「拖延和談」。22

形勢越來越不利,但是,威爾遜為避免和會流產,拒絕了他朋友「將真正原因公開」的提議。23他隨後做出的許多挽回名聲的努力,也以失敗告結。終於,也許是在身心俱疲之下,4月3日,威爾遜病倒,無法繼續談判。24和會由此進入了「最暗時刻」(貝克語)。25


…請允許我在此處按下暫停鍵。

距離上次寫有關歷史的文章,已經過了兩個月以上,因此難免有生疏之感。好幾次,我都覺得自己似乎是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如何把文章寫下去。好在,到底還是「硬湊了」三千字,大概也算是可以交差了吧(笑)。

讀者們也許注意到,本文的第二部分,基本引自同一本書。這實在是無奈之舉。一方面,我是要寫威爾遜,因此參考他秘書的文字當然最為方便26;另一方面,我也不是不知道嚴謹的重要性,只是我本就讀不了法文、義大利文和日文,如何能夠「兼聽則明」呢?當然,英國方面的史料確是一個方向,但是時間究竟有限。這點,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敬請期待下一篇!


註釋

  1. 威爾遜擁有一個博士學位,為歷任總統中的唯一
  2. 參見:Woodrow Wilson,History
  3. 參見:A Crossroads Of Freedom: The 1912 Speeches Of Woodrow Wilson,Internet Archieve,122-123頁
  4. 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維基百科
  5. 參見:Declaration of Neutrality,Digital History。中文為博主自譯
  6. 當時美國海軍尚屬弱小,無法擔當護衛責任
  7. 參見:齊默爾曼電報,維基百科
  8. 參見:World War I: Declaration of War from Around the Globe,Liberary of Congress
  9. 參見:十四點計劃,維基文庫
  10. 參見:WOODROW WILSON SUPPORTS THE LEAGUE OF NATIONS (1919),Alpha History
  11. 參見:蔣夢麟,序言,《美國總統威爾遜參戰演說》,臺灣華文電子書庫
  12. 參見:陳獨秀,《每周評論》發刊詞,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13. 參見:George Creel,《The War, the World and Wilson》,163頁,Internet Archive
  14. 參見: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1919, Volume III, Page 172,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15. 參見:Ray Stannard Baker, What Wilson did at Paris, 45-46頁
  16. 同上書,29-30頁
  17. 非洲南部四個英國殖民地合併成的國家,今南非共和國的前身。參見:南非聯邦,維基百科
  18. 參見:What Wilson did at Paris,27頁
  19. 同上書,29-31、34-35頁
  20. 同上書,36、38頁
  21. 同上書,38-39、41頁
  22. 同上書,42、52-53頁
  23. 同上書,55-56頁
  24. 有說法稱,威爾遜可能是感染了當時盛行的西班牙大流感。參見:Woodrow Wilson Got the Flu in a Pandemic During the World War I Peace Talks, History
  25. 參見:What Wilson did at Paris,63-64頁
  26. 按照貝克的說法,威爾遜不是個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