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朋友告诉我马拉多纳去世了,问我他在足球界什么地位。我说一般认为他是贝利之后的第二人吧。但老马桀骜不驯,一度成为反帝反殖民的旗帜人物,与左派领袖卡斯特罗、查韦斯往来甚密,这是贝利所不具备的魅力。讲完自己还是有些错愕,马拉多纳比贝利小了二十岁,却走在了前面。

两代球王:贝利与马拉多纳

马拉多纳去世的消息让我想起三年前去世的一位台湾主持人,艺名“猪哥亮”。他在大陆声名不彰,在台湾却号称“秀场天王”。去世时台媒铺天盖地都是他的八卦。当时我正在中研院拜访王鸿泰老师,请教晚明社会的娱乐城市文化。去吃中饭的路上,王老师问我,最近去世的猪哥亮了不了解?我说不太熟,只是在报纸上看了一些他成名后被枪击,出国躲债等等传闻。王老师说,你看这就是媒体的口味,只知猎奇,历史学者看问题不能这么表面。我很好奇王老师如何从娱乐文化的角度分析猪哥亮,他说边国府来台后,外省精英把持政经资源,与本省人始终有所隔阂。80年代以来的经济腾飞削减了二者的经济差距,甚至南部一些开厂做生意的百姓赚了大钱,有余暇和闲钱享受电视、卡拉ok等娱乐生活。但彼时电视节目仍为外省高层控制,本省人缺少一个为自己发声的代言人。猪哥亮就在这个契机下应运而生,在高雄秀场以本土化的表演一炮而红。他为了迎合本省人对外省人的不满,还特意聘请台北来的外省子弟,在秀场扮演丑角加以奚落。猪哥亮的崛起,其实映照出台湾经济崛起背后日益加剧的族群冲突。

回忆的细节可能有所偏差,不过王老师用学术思维分析时事的理路让我记忆犹新。就和猪哥亮为本省人追捧一样,马拉多纳在中国年长的球迷间拥趸无数,固然因其球技无与伦比,却也与八十年代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而中国在其中扮演了相当微妙的角色。

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是央视首次转播世界杯,不过只录播了决赛及三四名决赛两场。阿根廷如愿夺冠,18岁的马拉多纳并未入选国家队。七十年代末阿根廷已深陷政治动荡与席卷拉美的债务危机之中,76年通过政变上台的军政府急需家门口的世界杯冠军稳定民心。孰料阿根廷小组赛不利,在末轮必须净胜秘鲁四球以上才能力压巴西出线。诡异的是,前5场比赛只丢6球的秘鲁队,在面对前5场只进6球的阿根廷时,却0:6惨败。23年后的2001年,秘鲁媒体揭秘称,阿根廷当年为了确保晋级,为秘鲁提供了5000万美元经济援助、35000吨谷物,甚至负责将秘鲁政治犯“人间蒸发”。前秘鲁队球员也确认,他们每人从中获益2万美金。可以说,78年的世界杯冠军是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经济压力,由政治交易而来。不过这些场外争议,当时只能收看决赛录播的中国球迷自然无从得知。

即便到了八十年代,看电视仍非易事

世界杯冠军虽然能缓解一时的舆情,但终究不能挽救经济。80年代以来,拉美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到了1981年,阿根廷通胀率高达60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1.4%,薪资减少19.2%,国内工联筹划长期罢工。阿根廷政府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将目光放到了海岸线以东500公里,与英国有一百多年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上。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由776个小岛组成。1764年,法国在群岛东侧建立路易斯港。两年后英国于群岛西侧建立艾格蒙特港,同年法国将路易斯港转让给西班牙。1774年,英国人陆续撤出马岛。181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五月革命,民众成立国民大会,废除了西班牙总督。1816年,拉布拉他各省代表在图库曼通过《独立宣言》,成立南美洲联合省,并宣布继承西班牙在南大西洋的一切领土。1831年,阿根廷联邦成立,但贸易保护政策激怒了英法等国。1832年,英军抵达马岛,宣布恢复英国统治。1840年,马岛成为英国的皇家殖民地(Crown colony)并开始从苏格兰移民,引发阿根廷联邦强烈抗议,两国关于马岛主权争议自此不休。

马岛现已成为旅游胜地

值得注意的是,马尔维纳斯群岛是西班牙语Malvinas的翻译,英文则称之为福克兰群岛(Falkland)。Falkland是联合国约定除西语外的标准名称,但中文采取了西语音译,其中的政治倾向不言自明。中国支持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诉求,除了反对英帝国殖民主义之外,也出于香港问题的考量。1981年距离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商议香港回归仅有一年。

实际上,阿根廷军政府之所以敢虎口拔牙,谋划马岛战争,也主要是基于外交局势。阿根廷虽然经济不振,外交上却左右逢源:不仅获得中国及拉美国家的支持,居然同时是世界二极美国与苏联的盟友。一方面、阿根廷军政府本身便由美国暗中扶持;另一方面、苏联每年从阿根廷大量进口谷物。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起初局势如阿当局所料,虽然与英国为敌,但美国仍态度暧昧:4月5日,里根坦言“出现了一种(美国)很难处理的局面,因为美国与英国和阿根廷都是朋友。”4月6日,苏联宣布将向阿根廷提供重水和100公斤浓缩铀,用于阿根廷的两个核反应堆。中国也在4月3日英国发起的安理会决议中投票弃权。但阿根廷显然低估了撒切尔夫人的决心。铁娘子随即派遣包含两艘航母的特遣队奔赴马岛。随着战事蔓延,苏联及华约明确表态支持阿根廷。然而华约的表态直接使态度暧昧的美国及北约转向英国,(有趣的是,西班牙认同阿根廷的主权要求,仅对诉诸武力表示遗憾)并通过了看似中立的英阿武器禁运决议,这对于武器仰赖进口的阿根廷无异于釜底抽薪。战争早期,阿空军曾以两架法制超军旗战斗机上的飞鱼反舰导弹击沉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及大西洋运送者号运输船,不过“飞鱼”库存仅5枚,且法国随后向英国透露的飞鱼的雷达频率,使英军得以有效干扰。失去空军优势后,马岛的阿军逐渐被围歼,战事在6月中以英军全胜而告终。

马岛战争示意图

战败导致阿军政府再次下台,国内又陷入新一轮动荡。撒切尔夫人则在三月后挟马岛之余威,来华与邓小平商议香港问题。其实不仅中国对马岛的立场与香港有关,英国出兵马岛也与香港不无关系——倘若在马岛不战而退,英国人在香港问题上就更无筹码。不过让撒切尔没想到的是,即便马岛战事捍卫了不列颠帝国的余晖,邓小平坚称“主权问题不能谈判”,否定了英方“以主权换治权”的提案,最终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关于三个月前的马岛战争与香港之间的微妙关系,双方都心知肚明。撒切尔夫人回忆说:“中国的领导人提醒我们,福克兰群岛事件不能成为处理香港这块殖民地的先例。不论从军事还是从法律角度看,我都理解这一点。”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为97年香港回归奠定了基础。

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仪式

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仪式不过在中英圆满解决香港问题之时,阿根廷却承受着马岛战败所加剧的社会危机。1985年,阿根廷GDP暴跌7%,民怨四起。86年的世界杯,是央视第一次完整转播的世界杯。26岁的马拉多纳此时已是享誉足坛的巨星,两年前以创纪录的750万美元转会那不勒斯。但他真正被封上神坛,尤其是为中国球迷所知的,则是这届“马拉多纳一个人的世界杯”。马拉多纳不仅作为队长勇夺桂冠,更在八分之一决赛对英格兰时打入永垂史册的两球:“上帝之手”与“世纪进球”。第一球是一个伪装成头球的手球,虽然英国球员当场表示抗议,不过不知是否演技过于精湛,主裁未予理会。赛后接受采访时,马拉多纳就手球嫌疑闪烁其词地描述此球:“马拉多纳之头加上上帝之手a little with the head of Maradona and a little with the hand of God。”由此上帝之手的说法不胫而走。

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

四分钟后,马拉多纳卷土重来,从本方半场带球,连过六人射门得分,在02年被世界足联评选为“世纪进球Goal of the Century。”一场比赛可以兼具如此具有争议性与艺术性的两球,无怪乎许多纪录片称马拉多纳为魔鬼与天使的化身。

马拉多纳晃过最后一名防守球员及门将的瞬间

马拉多纳由此成为阿根廷的民族英雄,淘汰英格兰的比赛甚至比决赛更让人津津乐道,用马拉多纳的话来说,“那不仅是赢得一场比赛,更是要把英国佬干趴下 much more than winning a match, it was about knocking out the English。”在05年的采访中,马拉多纳承认“上帝之手”是手球,但坚称这是“因为马岛战争而对英国采取的象征性报复 symbolic revenge against the English for the Falklands War。”事实上,正是马岛战争的政治背景让此球成为体育史的经典,也让马拉多纳超越足球,成为拉美乃至中国民众心中一面反帝国主义的旗帜。

墨西哥世界杯夺冠后马拉多纳与众人庆祝

《人民日报》也持续追踪这届世界杯,在英阿大战赛后报道中对马拉多纳不惜溢美之词:马拉多纳在今天的比赛中再次向人们显示了他出众的足球才能,一人独进两球,为唯一的一支拉美队进入四强立下了汗马功劳。马拉多纳第二次破门连过数人,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一脚劲射破门,使十余万球迷激动不已,沉浸在如痴如醉的狂热欢呼中。

详见右上“技高一筹,阿根廷队力克英格兰队”

更在6月30号阿根廷夺冠后,刊登了一封马拉多纳致中国人民的信:

亲爱的中国朋友们:

你们是如此喜爱足球,我愿和你们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我期待着很快能到这个美好的国家去踢球。

长久的问候。

迭戈·马拉多纳

(10号)

详见左下角:马拉多纳问候中国朋友

83岁的邓小平看完了全部52场比赛,他也是马拉多纳的球迷。据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回忆,他担任意大利产业复兴公司董事长时,曾与中信集团商讨电厂修建。中信董事长转告他邓小平非常喜欢马拉多纳,希望能邀请他来中国比赛,“届时将有6亿人通过电视看他踢球。”不过因马拉多纳索要的报酬过高(3亿里拉,约23万美元)而未能成行。1996年7月26日,距离那封致中国人民信的十年后,马拉多纳随博卡青年在工体与北京国安交手,赛后接受采访时说“我这几天过得非常愉快,我能够踢完90分钟比赛,是为了报答中国球迷对我的厚爱。”在老马兑现承诺的四个月后,对他赞誉有加的邓小平逝世,未能亲眼目睹香港回归。

作为邓小平与马拉多纳的共同对手,撒切尔夫人与足球并不圆满。她虽然是英国马岛战事的功臣,却与英国足球圈交恶。1985年,利物浦与尤文图斯的欧冠决赛爆发了39人死亡的海瑟尔惨案,撒切尔夫人施压英足联退出欧洲三大杯赛,最终导致英国所有俱乐部禁赛5年,利物浦禁赛7年。此前八年间,英国俱乐部七夺得欧冠冠军,此后一蹶不振。1989年,96名利物浦球迷踩踏死亡的希尔斯堡惨案爆发,她却归咎于球迷醉酒,以庇护疏导不利的警方。2012年的重新调查推翻了上述结论,一年后撒切尔夫人即与世长辞,英伦足坛不少名宿甚至发文庆祝。

时间回到1989年,央视正式转播意甲联赛,国内球迷得以一睹马拉多纳在国家队之外的辉煌。彼时意甲处于鼎盛的“七姐妹”时代,竞争异常激烈。马拉多纳84年加盟那不勒斯时,这还是一直联赛中游徘徊的球队,但三年后马拉多纳便率队捧起队史首座意甲冠军。89-90赛季,更在千万中国球迷注视下,再夺意甲冠军,由此成为那不勒斯与中国球迷心中的一代球王。

90年世界杯,马拉多纳率队杀入决赛,憾负德国;94年则在小组赛发挥上佳时,查出尿检阳性,驱逐出场并禁止参与国际比赛。有些球迷说,当时年纪还小,本以为马拉多纳迟早能回来,没想到竟是永别。不少人甚至畅想,假如马拉多纳94年没有违禁,能否更进一步再夺冠军?

这其实不太重要,因为他的传奇不能用奖杯与数据来量化。马拉多纳的故事属于八十年代,那里有拉美的迷茫、马岛的动荡;有美苏的角力、中英的博弈;有耿耿于怀的英国球员,更有千万视之为精神图腾的阿根廷人民。褒扬或者贬低,他塑造了历史,也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