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本就被質疑可不可以令學生關注時事,要關心就會關心,課程難以令人由衷的改變。而所論「關心時事」又是甚麼意思?分析/答題框架令理解社會不同事物變得「理性」又「多角度」,關注時事卻是需要情感投入和價值判斷。

但即使通識科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的效果成疑,但不能否認的是通識科在高中作為必修必考科目,製造了一個在學校聽一下社會事件的空間。那制度是這個樣子的時候,有些有心人就希望透過這平台來試試令學生關心社會。通識科的設定上怎樣有瑕疵,考試制度怎樣不好,有些老師很有心卻是肯定的。

現在制度卻在轉變,通識科將變成不知甚麼名字的科目,加入「国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和法治」的內容(還有機會到祖国考察Yeah!)。国民教育又好,甚麼名字也好,這科目的目的將是令學生愛国。而課時課程減半,考試不設評級,即是其在學校的重視程度降低。現時有心的通識科教師面臨生存危機,學校不再需要專教「新通識科」的教師,即使需要亦不會如現時的多。他們要轉型才能在學校生存,即使生存下去也未能像過去有那麼多空間讓學生關心社會。

學校制度都被玩殘了,可以如何?無他的,有心人繼續盡力留在學校,學生見老師可以見得多過媽媽,聽老師說話有機會留心過聽爸爸說話(有機會吧)。你覺得自己適合教書,又想荼毒下一代,便要繼續努力同小心,因為荼毒青年是很嚴重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