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於書業1111事件這波議題,我是看得又氣又傷心又遺憾。也先聲明,這篇文章不會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可以解決書市的難題,純個人對這次書業與電商開戰的看法,外加最真實、吃了誠實豆沙包那種誠實的感受,畢竟我不是專家,沒住在巷子裡,接觸到的資訊也可能不全面,所以想法不見得正確,但是感受是真實的,如果讓人覺得不中聽或難受,請海涵。

由於滿腹牢騷(?),寫完後大量刪減仍舊長到令人不耐,故拆成上下兩篇。上篇極~長~且有逆風發言,下篇稍微溫馨一點,請斟酌服用。

先表列一下重點:

【上篇】

1.個人身分立場的表述
2.主線訴求之我見我感
(a.出版社下架聲明)
(b.獨立書店一日罷工)
*插播:來自同溫層外的聲音
3.支線延燒小事件之我見我感
(c.檢討消費者?)
(d.出版界的傲慢?)
4.消費行為取決於__?
5.小結

【下篇】

7.走訪獨立書店的經驗
8.我的私藏書店推薦
9.總結

在進入本文之前,我先表明一下立場。

我是個會跑圖書館借書、會買二手書與回頭書,也會買新書的人。從小到大就愛泡在書店裡,時常在書店買書、訂書。後來,離家較近的書店倒了,有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每個週末會跑到騎機車要半小時的書店裡待上半天(對當時的我而言,書店是我上班族時期的心靈綠洲),然後通常會買一兩本書回家。

近幾年則因為網路電商購書方便,又加上工作性質轉變而宅度陡升(這是主因),於是轉以博客來與城邦購書為主。在今年進入電子書的世界之前,我熱愛紙本書,但如今已成為電子書_讀墨_愛用者(購書比例大概是2:8),偶爾還是會逛實體書店買書

近幾年我給自己的購書金額設定為每月1500元,也就是一年約1萬8千元,後來因為紙本書大爆炸已無處可堆放,常常被家人碎念,所以開始控制購書量。

寫這篇文時,我查了一下2020年的購書記錄,截至目前為止,電子書+紙本書(不包含二手書)所購買的金額已經超過3萬,大大超出原本的預算,為什麼?原因後述。

我目前是個自己接案的小小譯者,以書籍翻譯為主,所以勉強算是出版中的一小環,書市慘淡也是譯費下探而難有增加空間的原因之一,如果書市真的走向窮途末路,自然對我的工作是一大衝擊。

我關注出版業,低調追蹤許多業界編輯以及許多獨立書店的粉專,也很喜歡看一些寫書業(編輯、書店人員等)的相關書籍,片面了解其中的心酸苦辣,也知道很多人出於對書的熱愛之情而努力耕耘。對於書市的苦悶,我感同身受,對於越來越不樂觀的書業,我同感焦慮,書界對於折扣戰的心痛與憤怒,我也可以理解。

//書業不願見到一家電商的折扣戰引發連鎖效應,讓其他電商為了競爭而跟進,一次次的削價競爭破壞整個產業的平衡,讓本就利潤不高而苦撐的各個環節逐漸崩潰。//

如果沒有解讀錯誤,這應該是這次事件的主要訴求。

一開始,我是比較樂觀看待此事的,既然有人討論關注,就能趁機開啟溝通討論,是增加了解引發重視不錯的佳機。

可惜的是,後續發展似乎不如預期。

主線1:兩家出版社的表態

先聲明,我對這兩家出版社毫無偏見,甚至對其出版的信念頗為欣賞,紙本與電子書櫃裡有很多其中一家的出版品。

兩家出版社先後身先士卒(?)的下架宣言,出發點我懂,也覺得此舉需要勇氣,但我佩服的同時,卻感到一絲絲困惑……捍衛書籍價值的標準是什麼?偶爾下殺可以接受,常態打折不可忍?六六折無法忍受,只要不低於七九折就可以嗎?(OS:所以負擔不起現今動輒三四五六百元的原價卻又想買書的讀者究竟買多少折扣的書不必受到良心譴責?)

以書業的角度來說不分新舊全面下殺到六六折實在太過火,對未來發展是不健康的經營模式。──我個人的看法是,書本剛出版時,不需要打折,或是控制在85-9折之間,等宣傳期過後,再逐步以低一點的折扣來促銷,這樣是比較合理的。所以,我認同熱騰騰的新書不該一出版就直接下殺,畢竟用心產出的書一出版就79折(如今成了常態)已經夠無奈了,還下殺到66折,可以理解書業的傷心與憂慮。(但是,如果下殺了,應該是出版社跟電商之間的協調問題,消費者買不買、抵不抵制是個人選擇,關乎信念,無關對錯)(能省則省很正常,不要挑戰人性嘛)

以外界的角度來看,這次受到抨擊的電商,做法其實就是標準的商業行為,「如果沒有違反與出版社簽訂的合約,是找不到錯處的,在商言商,也沒有義務配合出版社共創美好理想的閱讀環境」、「批判MOMO有那麼一點像在宣洩長期受到的悶氣,畢竟阿博阿誠阿金等各大電商也時常祭出各種折扣」、這次的大動作難免讓人有種「只對單一電商平台開刀卻不敢對阿博吭聲」的感覺,這種雙標式做法好像有點說不過去。──會出現同情電商的聲音也不是毫無道理可言,尤其是文化界以外的人,因為,看待此事的角度不同(要每個人都站在書業、文化圈的角度來思考是不切實際的奢望,一些觀念還是得持續地雙向溝通)。

雙方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以自己的思維想做好自己的工作、追求對自己有利的經營之道,嚴格說來沒有誰對誰錯(內情不是太了解,就檯面上的資訊來看,電商「前期溝通」上略有小瑕疵,若要維繫良好的合作關係,如果有事先告知、協商,而不是讓出版社被動式地事後自己察覺,或許,今天不會走向破局,吧?)。

彼此最終未能達成共識,協商失敗後,出版社採取下架的手段,以結果來說,是否達到想守護書業的目的?大眾(讀者)認同的比例高不高?很難說。不過,這次事件無疑幫電商免費打了廣告,讓許多人知道他們書賣得很便宜,看到一些人說要衝一波時,感覺有那麼一點諷刺。

主線2:獨立書店的集體悲鳴

在這次事件之前,我大概知道獨立書店因為規模不夠,進書價比一般電商還要高,所以無法跟電商一樣打價格戰,經營得很艱辛。而這次電商的全館六六折相當於(甚至低於)獨立書店的進價,書店為此集體跳腳也在情理之中。

在這次串聯1111一日歇業活動裡,有幾家我有追蹤而且列入走訪清單裡,第一時間看到發起活動的消息時,坦白說,我滿頭問號。

先說一個我自己糾結的點(我承認,我難搞,要說挑毛病或過度敏感也可以):為什麼不是用「停業」而是用「歇業」這個詞呢?我的認知是,停業是暫時性,歇業是永久性。書店選擇歇業一詞,嚇壞一幫顧客,雖說書店是希望大家體驗一下「如果這世界書店消失了」的感受,但……與其說是「提醒/敲響警鐘」,我卻覺得「威脅意味」十足,「再這樣下去書店會消失」、「以後會沒實體書可翻閱」,這些危機感,喜歡書店、在乎紙本書的人不會不知道(畢竟是現在進行式,近年書店一家接著一家熄燈,愛書人怎麼可能會無感?),而不知道的人通常不怎麼在乎。

再來的疑問是,為什麼是罷工呢?書店不開,除了原本會上門的顧客以外,其他人根本無關痛癢不是嗎?

我認真思考了書店採取罷工策略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手段太溫和無法引起矚目,所以逆向操作,採取比較激烈一點的方式,「集體歇業!」聽起來確實比較聳動吸睛,大家串聯起來發聲,也的確成功製造了聲量,引發了關注。

低價促銷對書業傷害很大」,好的,這個聲音很多人都聽到了,然後呢?不惜下猛藥引發大眾矚目,都上新聞了,多好的宣傳機會呀!趕快來說服我吧,我月底有空可以走一趟!我的荷包很容易敞開喔!我等著,等著那個「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書店的客群跟電商其實是不太一樣的,鯨吞書店生路的也不只是電商,而是整個快速變遷的環境,人們追求快速方便,還有令人眼花撩亂的各式內容載體分刮注意力、大家對於知識/文化價值定義的變化等等。

私以為,出版社把訴求放在「解釋為什麼我們必須守住書價」,但獨立書店應該把重點放在「為什麼我們值得你們來消費」才對。

若按我直線型的思維來擬定對策,會絞盡腦汁趁機推廣獨立書店存在的意義,透過各種串聯活動好好展現自己店的特色與價值,讓大家好好認識一下獨立書店有何獨特之處,透過各個平台發起小活動,發揮「 行動召喚 」 (Call To Action),讓大家願意動起來到書店走一走。

結果,除了原本的支持者外,多數人並未因此萌生「真想去這家書店光顧」的想法,至少我沒有。(好啦我就是本來有點期待會不會有什麼串聯策展、接龍式的閱讀活動,吸引大家去參與,順便帶動買氣之類的,結果就是我想太多了,完全沒有激發我出門的欲望,後續好像曇花一現的感覺,有點小失落。)(但也有可能是有什麼活動,但沒有進入我狹隘的視野而錯過了?)

書店的集體悲鳴,無奈、悲憤、無路可走、無招可出,這就是我對這次活動的直觀感受,但是,書店真的真的真的無計可施了嗎?

能在短時間內發起這樣的串聯活動,不正代表大家還是有一定的力量嗎?但是是否有善用這次機會,把力氣放對地方了呢?

我無意否定書業的努力,因為有許多人在為這個行業燃燒熱情,我也時常感到動容。但是用對手段/方法/態度很重要,既然無法用CP值來吸引人,就必須從消費者的角度來關切(甚至是創造)消費者的需求很多時候消費者願意掏錢,買的是一種感覺(氛圍)、一個故事,而我相信書界的人運用文字的技巧不會太差,「說個好故事」的能力也絕對不比其他業界的人遜色,人情味也較為濃厚。(【下篇】會分享我個人實際到獨立書店掏錢消費的經驗。)

這次活動告訴大家書價被打折打到見骨、書界面臨存亡危機、往後書本有消失之虞,除此之外,有激發普羅大眾出門去店裡走一趟、以原價購書的衝動了嗎?又是否能讓一時的衝動化為長久的行動,帶來長遠的業績呢?如果沒有,那麼熱度退去後,話題性不在,問題仍舊沒有改變。

插播:同溫層外的聲音

「厲害的業務、行銷人員,絕對不是單靠抱怨、道德綁架、時時哀嚎、博取同情就能締造高業績的。賣書也是一樣。」
「已把這次罷工的書店列入黑名單。」
「幸好我常去的書店沒加入罷工,不然我會很失望!」
「我平常很喜歡逛書店,也會原價購買書籍,但是不支持書店這次的做法,讓人覺得不舒服。」

當書店被溫暖的「支持」聲包圍的時候,不知道是否也聽到這些聲音了呢?

理想的狀況是,緊抓著既有的顧客,然後拓展出新客群。但是這次的結果,似乎反而有流失部分顧客的危機。如果想要觸及/說服更多人,就不能總是在自己的同溫層取暖,了解同溫層外的想法,即使很殘酷很刺耳或不認同,還是得聽取多方的聲音(如果書店覺得守著小圈圈就夠了,不在乎這些人的想法,那麼也不能怪這些人離去),記取教訓化為下次發聲時的指標,才能制定更好的溝通策略,而不是重蹈覆轍、動輒得咎,把既有的或潛在的讀者推得更遠,不是嗎?


出版社下架聲明與獨立書店一日罷工這兩條主線,對於其背後的動機與理念,我理解,但總覺得採取的行動不甚理想。看似激進,實則消極,聚集的聲量也沒有好好把握,有些雷聲大雨點小。訴求不夠明確,導致後續討論失焦,甚至,讓讀者產生「被情緒勒索」、「被責備」的感受,風向失控,延燒出其他爭議,結果大眾的討論偏離了這次的訴求。一連串勒索式的譴責、貶A抬B的走向,各種拿石頭砸自己腳的言論,都讓我看傻了眼。(接下來可能會摻雜個人的小情緒,請見諒。)

風波1:檢討消費者?!

身為譯者,我同時也是讀者/消費者。雖然我沒在這次引發爭議的電商買過書,1111對於已經進入冷靜消費模式的我而言沒有任何意義,自然也沒在這波折扣中搶購什麼。

書呢,是一直都在買的,一整年買不停。但,我就直說了吧,只要是在「網路」下單購買的「每一本」書,都不是以原價購買。即便知道「折扣戰」是一種傷害,也知道最終是書業與消費者雙輸(看現在的書價,從以前的兩三百提高到三四百甚至更高就知道,這是個相殺的惡性循環),但很殘酷的現實是,這個惡性循環目前沒有辦法解套(主因是閱讀人口直直落),書價上升,我的經濟能力並不允許自己豪邁地說:「堅持原價購買來支持!」尤其以我的購書量來說,真的吃不消。

譯者的收入就是一點一滴辛苦累積的,有案子時也要未雨綢繆存糧以免沒案子時焦慮,基本上低欲望就能勉勉強強餓不死,卻也富不了!應該有不少讀者也是,尤其今年,我想大家過得都不容易,身邊也有人被裁員,許多口譯人員坐困愁城,就算消費者「貪小便宜」好了,也是為了生存精打細算,何錯之有?

在博客來或城邦買書時,除非迫切想拿到手(這種情況也時而有之),不然大多會選在會員日時購買。我不會關注每日66折專區,但上個月刷社群網站時,看到有人分享當日66折的書,剛好是我有興趣但因價格高(原價超過700元)而遲遲買不下手,當天火速下了單。

今年開始在讀墨買電子書後,我也研究了它的優惠方案(犢幣、嗜讀999),積極參加閱讀馬拉松等活動,取得79折、75折優惠券,透過購書閱讀累積紅利點數來換書。上次週年慶活動75折時也一口氣買了十幾本書,跟書友之間秉持著「好康倒相報」的精神,時常在分享優惠資訊,貼有興趣的書互相推坑,一整年買書買得不亦樂乎。這就是為什麼今年的購書金額會大大超出預算:因為電子書沒有佔空間的壓力,而折扣也的確讓我買書時不手軟(折扣真的會讓人買更多)。

其實我大可仰賴圖書館的餵養,但我不希望書真的有一天消失。年初受疫情影響而取消國際書展時,我也前前後後買了快二十本書,那批書應該也是有折扣吧。我自認算是很努力用鈔票支持自己喜愛的東西,一年花三萬多元買書對我而言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我有認真檢討了一下,明年真的不能這麼失心瘋),用自己字字血淚賺來的新台幣買書,結果買折扣書的行為成了一些人口中毀壞書價的幫兇?

現在因為經常閉關趕稿,分秒必爭,出門太花時間與精神,所以已經很少逛書店,變心轉為電子書用戶後,紙本書也買得少了。因為我這種人多了,實體書店才會越來越難以生存,所以也是讓書店經營困難的元凶之一?

不得不說,看到這類變相怪罪消費者的發言時,責備式的文字彷彿化為無形的拳頭,打在「買折扣書」、「買電子書」買得很開心的我身上,錯愕不已。

繼檢討(責備)大眾不閱讀之後,再拿買書人開刀,這是哪一招我實在看不懂。不閱讀也被罵,買折扣書也不行,那還不如把錢拿去看電影,都不會遭受這種指責!(好啦以上都是氣話)

我努力說服自己不要過度解讀,或許「說出這些話的人沒有責備消費者的意思」,也許「他們沒意識到自己在情緒勒索讀者」,卻在這時看到有人說,「如果換作是你的薪水被打折,難道不會憤怒嗎?」嗯……嗯!?只有我覺得這種似是而非的言論根本是邏輯失調嗎?更荒謬的是,有人發文寫他對譯者朋友說「大家都喜歡打折,那譯稿費也打個六六折好了」、「只有危及自身的,才會發現應該在意」,指稱我們是「弱弱相殘」、時,當下真的血壓直接飆升只差沒吐出一口血,冷靜後覺得傷透了心。

書籍翻譯的譯費早就是被六六折、五折、四折了,如果不是對翻譯、對書有點愛,真沒人持續得下去。如果知道譯者付出的時間心力與收入多麼不成比例,相信有點良心的人都說不出這種比喻(對,這完全踩到我的痛點,即便只是用來比喻我都覺得很刺耳)。書市慘,譯費低廉,但書賣得好,譯者分不到半杯羹。況且我們不是領出版社的「薪水」,勞健保自費,也沒年終,顧好翻譯品質是我們的本分,但我們並未用到書界任何資源,到底為什麼要承受這樣的批判?也許我們都是弱者,但是「相殘」、「相殺」的說法並不成立。

再者,我敢說,翻譯書籍的譯者*,少說有七八成是愛書人,而且是會掏錢買書、會分享書、甚至是積極推廣書的人,相對來說也比較同理出版界的處境,用這樣的話來傷害譯者,是嫌買書人太多嗎?

(*補充:這裡單說書籍譯者並不是說翻譯書就比較高級,絕對不是,翻譯電影、遊戲、文件等等的譯者也都很了不起,只是熱愛的東西可能就是電影遊戲或其他,不見得是書。)

我只能安慰自己,很多時候說出傷人的話都是出於不了解,或是彼此對於話語的解讀有所不同,而我自己或許也會因為了解不夠透徹、不夠體諒而說出讓別人(書業從業人員)傷心的話……。

說話,真的是一藝術

在風向意外吹向檢討消費者而引發不滿之後,我陸續看到書業這方表示覺得冤枉,因為他們並沒有指責消費者。那麼,我又試著思索這風是怎麼吹起來的,為什麼一方強調沒有「檢討消費者」的意思,卻讓另一方有了這樣的感受呢?

書業這方在討論書價的議題時,說著「電商餵養讀者低價購書」、「讀者應慎選購書管道」、「你們的消費行為會影響書業的環境」、「愛書人對書的愛不該建立在剝削這個產業上」,書業覺得自己是在陳述一個事實/現象,但是,有發現這些話的主詞改變了嗎?無形之中,讓焦點從電商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了,這些話變相指著消費者的鼻子說:「消費者未慎選購書管道、以低價買書,所以也是影響書業的幫兇」。

如果少數幾個人有這樣的感受,或許是因為太敏感,但是當有許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時,那麼書業或許應該在指稱消費者解讀錯誤之前反思一下,為什麼在傳達訴求時反而引起誤解呢?

風波2:若有似無的階級意識!?

某出版業界從業人員經營的粉專因為一篇貼文內容有暗指閱讀比其他娛樂高尚的意含,並認為書籍是人人都負擔得起的必需品,引發一陣嘩然。這下終於衝破同溫層燒到異溫層,卻把其他業界一口氣給得罪了,甚至連出版教科書的同業都表示受到傷害。

我也有追蹤那個粉專,一直以來都很認真在推書、分享業界相關活動等,這次會引發這樣的論戰我頗感意外與遺憾。

閱讀並沒有比較高尚,貶低別人(其他業界)不但無法抬高自己(書業),還會自貶身價。還有,生活窮困的人很多,別說是書了,求溫飽都很艱困的大有人在,不是人人都有餘力花錢娛樂。(我基本上是殺死其他欲望,才能把錢花在滿足自己的閱讀欲上)。

長期追蹤該粉專,我仍願意相信他(們)講出這類「很刺耳」的話都是愛書成痴而過於迫切,但無論如何,不管是不是反串式幽默或是未經深思熟慮,造成傷害都是不爭的事實。該文已刪,且誠摯地道了歉,我也明白他(們)承受很大的壓力且反省,所以無意追打,只是要提醒大家和自己,在這個時代,在網路上發文,隨時都會被截圖、傳播,不是刪文道歉就能完全抹去。文字的力量很驚人,運用得好是加分,用錯了殺傷力也很大。原本可能是好意助陣,卻幫了倒忙。真的,很可惜。

是驕傲還是傲慢?

粉專那篇發文引發爭議時,我正為工作忙得焦頭爛額,而且因為被上述弱弱相殘那些文字傷害後,更不想再打開社群網站,所以原本我並不知情。事發後某天,喜歡閱讀的前同事LINE我,截圖(當時文章已經刪除,仍舊具有散播力,在網路玩耍真的不能不慎啊)(我寫這篇文內心也是惶惶不安)問我怎麼看,還問我:「你們業界的人都這麼傲慢嗎?

「你們」那兩個字在我腦中「轟」一聲炸開。一時間答不上話。

從風波開始以來,我的心情就像在洗三溫暖。內心極其矛盾。希望避免因為焦點錯誤、誤解而抹煞許多人的努力,所以理智上想要替書業這方解釋、緩頰,但是內心卻跟許多讀者一樣感到受傷,竟然連譯者身份都要被揶揄,還要面對朋友說「貴圈好複雜、裝清高傲慢又愛哭窮」的評價。

後來我冷靜地這樣回覆:

「文章內容的確不妥,我看了也覺得不舒服。但是一個人不能代表所有人,還是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吧~」
「一次兩次的發言也無法定義一個人所有的想法和立場,人難免有盲點,說話難免會出錯,究竟是思慮不周而失言還是真的傲慢,我畢竟不認識現實生活中的這個(些)人,不想輕易論斷、批判。」
「從過往的發文中,我感受到的就是一個(一群)對書、對出版充滿熱誠的人(們)在分享,這次發言確實讓人傷心、失望,但看了第二次的道歉文後,我接受,我仍願意相信他(們)應該只是太過急切而表達方式不當。」
「我是蠻愛哭窮的啦,但是俗人清高裝不來。還有,不要幫我歸類到哪一圈,我孤僻,我自己一圈,宅女圈。如果這算傲慢,那我是挺傲慢的。」

消費行為取決於__?

既然這次焦點放在「書價」,那麼我做了兩個假設性的問題。

Q1:如果從今往後所有書籍都完全沒有折扣,連電商都全部以原價販售,對我的消費行為會有什麼影響?

我幾乎沒有苦思就得出了答案:

第一,購書金額可能會下降

不是不願意原價購書,而是因為現在的原價都三、四、五百元,可不便宜,為了避免花錢買到雷書,購書時會變得更加謹慎、更為理性,精挑細選精打細算來使用每月1500的購書金,既然沒有折扣就不必急著買,也不會失心瘋,所以應該不會花超過。(想想看,如果原價買到雷書會更火大吧!比如最近以79折買的某本紙本書很雷,看不到十分之一就放棄了,為我的新台幣默哀……。如果當初是以原價480元購買,我的憤怒值應該會爆表。)

第二,消費行為不變

我仍舊會遵循「電子書為主,特定情況買紙本書」、「網路購買為主,偶爾實體書店購書」的原則。

為什麼?原因就在於,我的消費行為並非完全建立在書籍是否有折扣。就算今天實體書店的書通通打五折,我也不見得會去購買。折扣真的真的不是消費者唯一的考量,至少現階段我迫切需要的是方便快速不必出門、不佔空間

Q2:為了表示支持的決心,我往後都在實體書店買紙本書,不在電商購書也不買電子書,那又會變成怎樣呢?

宅女如我,騎機車超過二十分鐘的地方都是遠方,所以如果不網購,那麼平常應該會在附近圖書館借書,然後一整年只逛一至三次書店,整年消費金額大概不會超過五千元。如果再極端一點,連圖書館的書都不要借好了,閱讀習慣中斷,書有沒有買都無所謂,對書市的貢獻度直接歸零。(是不是很可怕?)

從我個人的答案可以看出,今天影響我是否到實體書店消費的,不是折扣,而是時間、距離和藏書空間

但,我其實是個超愛逛書店的人呀~即便現在太宅而逛得少了,但我還是願意出門支持的,連遠在台北的書店都去了呢。(詳見【下篇】)

小結

對這次風波感到生氣難過的人不是少數,但是大家反彈其實不是覺得書業死絕無所謂,絕對不是,正是因為在乎才會對這次亂七八糟的風向感到痛心疾首。

無法解決書市困境不該是消費者的責任,不該歸錯於消費者/讀者。無論是在買書人心裡埋下買折扣書的罪惡感也好,檢討消費者也好,都是焦點錯誤、讓問題更難解的下策。

那什麼是上策?這麼難解的問題我這個外行人難以置喙。我只知道,追根究底起來,台灣的書業之所以近黃昏,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讀者基數少,而且恐怕會愈來愈少,那麼就應該集中火力想辦法擴大閱讀人口,進而想辦法讓閱讀人口願意買書。這正是書業一直以來在努力的方向,但,我想問,這波爭議增加閱讀人口了嗎?容我打一個巨大的問號。

無論是哪一種出版者,他們都讓我們看見「出版一本書」的背後,有著千絲萬縷的考量與繁複的歷程。也是在他們身上,我們相信,無論「寒冬」存在多久,未來還會不會持續,他們都會是在這樣的黑夜裡擎燭的那些人,微小,緩慢,但堅定、不息。_《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出版一本書大不易,怎麼好好產出每一本書輪不到我說三道四,業界有一群為此孜孜不倦且有所堅持的出版人。不過近年來出版業為了生存而以書養書(其實這也是充滿無奈的對策)也不是新聞了,而且總覺得出版速度有愈來愈快的趨勢,壓縮了產出的時間(我也是被壓縮的其中一環,哭),又要顧品質,真的很消磨、壓榨從業人員的精神與熱情。如果品質顧不好,讓讀者老是買到雷書或覺得書的內容不值得那個價,也不能奢望消費者的佛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推出好的商品,努力曝光,商品會說話,讓商品去打動人,自然會有人幫你推廣出去。而且這絕非理想化。

之前就有個youtuber(還是藝人?有點忘了)不經意提到自己偶然讀到一本後座力很強的好看小說,然後過了幾天,我就在出版那本小說的編輯臉書上看到她說,那本書已經出版好久了,這幾天竟突然訂量暴衝

想當初讀到哈利波特第一集時,哈利旋風還沒席捲全世界,身邊根本沒半個人讀過也沒人聽過,我備感寂寞,熱切想要跟人討論分享,便激動地「強迫」同學看,結果本來心不甘情不願的同學一個個淪陷,我那本書就在大家手中傳閱,後來等不及的人還發起團購,連別班的人都加入,幾乎人手一本。(出版人都很感嘆無法複製第二個哈利波特吧)

直到現在,我仍是一個熱切的分享者(推坑者)。

我有個朋友就是不閱讀的人,無論我怎麼推就是推不動的那種,我在朋友圈裡是孤獨的(所以在馬特市交到書友真的超開心),但後來發現根本不閱讀的她偶爾還是會買書:她熱愛電影,所以偶爾會買電影原著,她著迷編織,所以買過編織書,她追蹤某位嫁至日本的插畫家,所以買了介紹日本文化的圖文書。只要投其所好,錢就會掏出來,而且,她完全不在乎有沒有打折。

這是為什麼我一直都覺得書越多元越好,讓每個人都能在文字世界裡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落,非虛構也好,文學也好,圖文、漫畫也都很好,沒有誰高誰低,沒必要連閱讀都要有階級,畢竟,把門檻墊高反而讓閱讀這件事離大眾更遠,更難觸及,一方面讓閱讀充滿「高嶺之花」的氛圍,一方面又哀怨大家不閱讀,不是矛盾嗎

閱讀不代表高誰一等,選擇把錢花在書本上也不比花錢享用美食或看電影的人高尚。我只是從書本中感受到更多罷了,所以,就像吃到美食或看到好劇想跟人分享討論一樣,讀到喜歡的書時,我還是會抱著一顆「我覺得這本書很不錯,如果有更多人也能感受到該有多好」的心情,持續用我自己的方式去打動身邊的人。

看到大家討論紙本書的未來時,許多買電子書或圖書館借書的讀者都說,如果真的很喜歡的書就會買紙本書。很想號召大家來分享分享,什麼樣的書會讓你們愛不釋手而讀完忍不住買書收藏呢?


<後記>

我承認,在風波已經淡去而大家和樂融融推薦分享獨立書店的氛圍中,發這篇文讓我內心無限惶恐,害怕自己會不會無端掀起波瀾?會不會也用文字去傷害別人、傷害自己也想守護的閱讀環境?寫完後猶豫不已,超級無敵後悔之前答應要發文,不能臨時龜縮只能硬著頭皮發了。如果文中有失當或錯誤之處,歡迎大家指教,但不要鞭太大力我怕痛……
(我這種囉嗦的毛病改不了,文章越寫越長,已經盡力用圖片緩解一下讀文的疲乏了)(能把這篇文章讀完而且沒跳著看的人,請收下我的膝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