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書面中文創作,輔以香港粵文)

Photo: Suzy Hazelwood

數上來,今日是我來到Matters之後的一個月。本來只是貪圖 Matters 的區塊鏈技術,打算將我在 Facebook 專頁上的時政文章照搬至此,做一個永久保存。不過很快我就受到 Matters 上的各式內容與熱烈參與討論創作的氣氛所影響,這要多謝在過去一個月支持我創作的各位(鞠躬)。再加上 Matters 的各式活動與 LikeCoin 獎勵(笑),於是我開始了自己乘機夾帶私貨,將 Matters 作為重拾放下一段時間的歷史研究的機會,開始了幾乎每日「車衣女工」式 [*] [#] 的時政與歷史研究創作。

扣除本篇,一個月的時間「車」出來的文章合計有36篇,一半屬香港與國際時政,另一半就是歷史研究與音樂等。原本開始有「車」文的念頭之時,我有擔心過會不會三分鐘熱度,畢竟我現在的正職,工作內容都是每日做研究、「車」字,性質驚人地相似(當然範圍與語言就大有不同,想「互借」內容都難),我曾擔心自己會否因為兩邊每日「車」字的進度(壓力),寫到中途就放棄然後從 Matters 消失。不過過了一個月,感覺又沒有想像中的辛苦,以篇數計算我的確做出「每日一篇」(當然事實上有時是一日幾篇,填補了沒文可寫的日子),看來我是衝破了第一關了,接下來就要持之以恆,以及好好改善我的創作選題與文筆!

[*] 「車衣女工」,當然不是指製衣業的工人吧。這是我以前聽過傳媒界的前輩,自嘲自己是一群「車衣女工」,每日採訪、編輯新聞的過程,就如工人「車衫」的過程。有一段時間,香港的記者們有如一個在製衣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工序重複、追求速度與數量、工作可被輕易取代等等。當然在我的角度,現今各式獨立媒體、獨立記者的出現,有「自主」決定深入研究、採訪的能力,一定程度「活化」了傳媒業界的定位。

[#] 不要誤會,我不是形容自己的研究是「Hea 做」,更無意貶低一眾記者,他們的專業與付出絕對值得我們尊敬!只是現在每日「車」字的過程,令我回想當年短暫的傳媒工作經驗,才有感而發選用「車衣女工」一詞形容自己。


只是,不知是否受到我由細到大的「黑仔」性格所影響,過去兩個星期寫過的兩篇文章,內文中我所言道的憂慮,都在過去兩日一一成真。

兩星期前我才擔心過,在武漢肺炎隱憂下,香港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可能提高學生感染武漢肺炎的風險。結果不足數日,因「跳舞群組」引發起新一輪武漢肺炎大規模爆發,傳播鏈影響下連帶感染最少十多間學校的師生,最後今日要宣佈全港學校由星期三(2020年12月2日)起暫停面授課堂。

另一篇數日前因感慨工作所見,以及後輩誤信小人受害而寫的文章,小心言行以及提防看似的同路人。結果這數日來,一個又一個「同路人」與「同路商店」被踢爆其偽善面具,甚至正正就是這群偽善之輩,害到不少年輕人鋃鐺入獄,成為恐怖政權下的血腥祭品。

我恨我的「烏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