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在經營個人品牌的各位都會發現,比起文字,使用影片做為媒介似乎成效更好,當今人們花費在影像上的時間多過文字,youtuber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

在這個「閱讀者死亡、視聽者誕生」的時代,有一個很特別的人談起了文字和閱讀在這個被視聽者圍繞的年代反而更令人渴求。

他是美國小說家法蘭岑,在他曾出版的書《如何獨處》中,在資訊紛雜變化快速的網路時代反思做為一個人、一個作家、一個讀者該如何自處,安於孤獨和維持自身的獨特性。

「對話增進理解,但孤獨才是天才的學校」在幾個世紀前,《羅馬帝國衰亡史》便道出了孤獨的重要性。

我們都是透過與他人互動來理解他人,在人與人的互相接觸間來瞭解這個社會,但這並不足以使我們產生自己的見解,所有的體悟和智慧,都是從自身的吸收轉化而來,因此孤獨創造了一個提升自我的良好環境。

法蘭岑還提到他非常討厭社群媒體,無論是臉書或推特都是自導自演和自我陶醉的用具,他也害怕這些新科技會掩蓋真實的聲音。

不過他強調自己不在意其他人如何過日子,他們要看臉書或是影片只是用其他方式在瞭解世界,但是法蘭岑認為閱讀比起看臉書或看影片來的不孤獨。

儘管書寫和閱讀都是由個人單獨完成,可是在閱讀的當下卻能感受到自己跟作者,甚至是和其他讀者之間的交流,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與作者的連繫是很緊密的,形成一種深刻的歸屬感,這樣的歸屬感是現代電子連結所沒有的。

此外,談到影像和閱讀,一定會論及讀者和觀眾的差異,在法蘭岑的看法中,讀者的想像力與連結力比起觀眾較為活躍。

畢竟閱讀的過程是非常個人化的,沒有一個已經被設定好的畫面,而是藉由讀者的大腦來進行人物和場景的想像,因此每個人所想像出來的都是獨一無二的景象。

而在這個被科技主導的複雜世界,各種混亂的影響四處飄盪,有意義的故事將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被創造出來,不過人們對有意義的故事也會越來越渴求。

不只是由於珍稀,而是因為「人們還是想要尋找沒有簡單答案的故事、想瞭解複雜心理狀態的故事,甚至是道德界線模糊的故事。」

無論世界怎麼改變,人的本質其實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好幾個世紀以前的文學著作至今仍能給我們不少啟示。

記得讀大學時有位老師曾經說過我們能從幾百年前的故事中看到現在社會發生的問題,甚至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困窘,就可以證明現代的人們和過去的人們並沒有什麼差別。

所以孤獨時不妨關閉這些社群媒體,拾起書本與作者還有其他讀者交流,也許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也歡迎留言跟我說你想聽的主題😉📩

你的每一個支持點讚都是我持續創作分享的動力!!

你也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