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造反派打内战

胡平


群众组织打内战,辩论是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开始阶段,双方的笔杆子都写了不少文章互相辩驳。可是,越到後来,关心辩论和认真思考的人越少。另外,越到後来,双方的文章也越少讲道理,越多攻击性。一个十分有趣而似乎又很少被人谈起的现象是,八二六和红成争辩了十个月,但双方营垒中改变观点的人却为数极少。这就是说,大多数人在最初确定了自己的观点後就顽固地拒绝改变,任你对方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


两派内战造成了广泛的辩论之风。那时,相识或不相识的人碰到一起,动辄就问对方是哪一派观点的,若是观点不同,每每当下就争辩起来。都说中国人搞政治把家族观念、地域观念看得太重,不过在文革中这种情况却很少见。几乎每个地方的群众都分成两派,每一派的人都可以在其他地区找到自己的同志或盟友。一家人中间,兄弟姐妹之间乃至夫妻之间也常常分成两派。毛泽东说伍修权家四个孩子就分成两派。当时有句话,叫"亲不亲,线上分”。观点相同者,即使素不相识也容易一见如故,好象真有“同是中华革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味道。观点对立者,亲友间也可能搞得很不愉快。据说,在那些两派内斗火爆之处,两口子都有为此闹分居的。文革中,意识形态的力量空前强大。它抹煞了、压制了其他种种区别,包括民族的区别、地域的区别、宗族的区别、亲情的区别。它使得政治的区别成为吞没一切的区别。如果说在运动初期,政治区别还常常体现为个人身分背景的区别的话,那么到现在,则体现为观点的区别,路线的区别。对广大群众而言,现在的问题不再是"你是什么人”,而是“你是什么观点”,“你站在哪一边”。


在新形势下,群众有了选择政治观点,从而也就是选择派别归属的空间。这就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刺激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毛泽东在视察大江南北时讲,形势大好,不是小好。形势大好的主要标志就是群众真正发动起来了。这其实就是指群众大量地卷入了派别之争。不过依我之见,我们也不可夸大一般人在选择派别时的理性成份和自觉性。事实上,许多人在选择加入这一派造反派或那一派造反派时倒是很偶然的,很不经意的,因为先前很少有人预料到造反派会发生大分裂,会发生尖锐的观点对立,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分裂和对立会发展到势同水火的地步。十九中和川大比邻,故尔十九中的造反派从一开始便和川大八二六关系较密切,常常参加由八二六组织的活动,於是就成了八二六派。当初,大学生们下厂下乡下基层下外地煽风点火扎根串联,扶持和帮助了当地的造反派组织,後来大学生分成两派打内战,那些组织便分别依着与他们的亲疏关系而成了这一派或成了那一派。换句话,许多组织与其说是在两派内战中选择了自己的观点从而选择了自己的派别归属,不如说是依着原先的关系亲疏而无意中预先就确定了自己的派别归属,然後再按照自己的派别归属而照单收下了该派後来提出的观点。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在许多单位,保守派瓦解後,部分保守派成员改换门庭加入造反派。这些保守派在选择新的派别归属时,常常不是出於观点的考虑,而是出於和本单位老造反的对立情绪,你要是八二六,我就当红成,你要是红成,我就当八二六。


虽然许多组织、许多个人之成为某派的成员有其偶然性或随机性,但是,一旦他们以某派自居,他们就有了和某派荣辱以共的强烈感觉,他们就会把本派的胜利视为自己的胜利,把本派的挫折视为自己的挫折。当两派围绕着不同的观点展开争辩时,尽管那些观点只不过是本派的头头们提出来的,或者是本派的其他一部分成员提出来的,事先并未征求过他们的同意,他们对那些观点也许根本不曾思考过,可是,他们却不假思索地就把这些观点当成了自己的观点,顽固地为之坚持,热烈地为之辩护(当然,两派打内战提出的观点多半是从维护本派利益出发,所以本派的人也容易听得进去)。如果他们辩不过对方,那通常并不会刺激他们虚心反省,反倒更加固执己见。照理说,既然两派都信奉同一套理论,采用同一套语言概念和价值标准,因此双方本来是应该比较容易获得共识的,然而,由於大多数人从派性出发,不抱有服从真理、择善而从的态度,所以这种辩论不会产生多少积极的成果。到後来,多数人干脆拒绝再听取对方的意见。那时,两派都办了不少报纸,可是它们的读者往往只是本派的群众,很少有人还读对立派的报纸。人们读报,主要目的不在於全面了解事实,弄清双方道理,而是为了给自己打气。那时候,很多人以只读自己这一派的报纸为荣为傲,把那些还要读另一派的报纸的人视为叛徒,起码也是立场不坚定,小资产阶级动摇性。


那时,两派中都有一批自称“钢杆”、“铁杆”的成员,他们热烈地、不问青红皂白地拥护本派的一切,并且以此为荣。有的尤其走极端,他们不仅自己对另一派采取绝不妥协的强硬态度,而且还要求别人也采取同样的强硬态度,否则就斥为“右倾投降”。“钢杆”、“铁杆”们的危险主要还不在於其立场的强硬,而在於他们对理性讨论的厌恶与敌视。


在造反派内战中,我开始意识到——当然还很模糊——在政治上,持有何种观点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用何种方式、何种态度去持有该种观点以及用何种方式、何种态度去对待持有不同观点的人。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