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教學法6:提問模組(政策制訂)
提問模組的功能,在於能夠重複套用且保留修改空間,或說用於檢視某一主題有哪些可能的提問。
其中,感受、理解型提問,是為了替更深入的討論做準備,而深入討論的提問可分兩類:政策制訂與立場攻防。所謂政策制訂,就是當你有權力規定做法或獎懲機制時,應該要怎麼辦。
顯然,這特別適合用在常態出現的社會議題上。譬如,如果你身處於領導職位,或掌握決策權力的委員會,對於管轄下某一負面的、會重複發生的事件或困難點:
1)你會提出哪些做法來防止或避免?
2)它們各自有何優點、成本與風險?哪些情況會特別適用或不適用?什麼原因讓你這麼想?
3)對於某一做法,哪些人特別會支持?哪些人特別會反對?什麼原因讓你這麼想?
4)對於敵方的某些批評,你會如何解釋與回應?請採取最能說服中立者的方式。
相較於詢問學生對某議題的意見,或對某規定(政策)的評價,這樣問更有脈絡也更為聚焦。甚至可以說,如果真能充分、按次序回答這些提問,再加上適當的語句連接詞,其實就會形成簡單的論說文結構。
實作上,儘管政策可以很多樣,但原則上大多不互斥。這時也可以加入一些限制,譬如多少時間內要見效、只能花費多少成本、不能接受哪些風險、不能讓哪些人承擔成本或風險等。當然,除非統計數據很充分,否則這些限制有很高的想像性質,但它們有助於突顯出,決策者其實常常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
【優點】
• 適用於常態出現的社會事件,譬如某些類型的犯罪、交通事故、自殺等等。
• 相關資訊容易蒐集,因為這類負面事件,通常都有引起輿論關切的典型案例,也都會有不少評論。
• 利於學生發揮想像力,提供各種有創意的做法。
【適用與搭配條件】
• 盡量強調有待解決的困難點,並歡迎任何可能的策略。有時時可以跟學生說,先不管可行性有多少高,先提出來再看看能否有更好的版本。
• 雖然這種問法不必限於負面事件,但「防範某類負面事件再度發生」會比「如何促成某類正面目標」要好很多。因為負面狀況的典型案例都曾被新聞大幅報導過,學生多少有些基本認知。
• 有些社會議題,性質上更接近於立場攻防,譬如核電廠是否要繼續蓋、安樂死是否要合法化等等。但它們其實也是來自於某些難題:用電量供不應求怎麼辦、重病老者的生活品質無法維持怎麼辦。
【可能狀況與應對】
• 如果學生重複一些常見說法,最好能說明議題本身及不同策略如何影響日常生活,這樣學生比較能從這些影響出發,來思考有哪些可能的改變。
• 若想更加強調一般人的觀點,可以補充一些網民的評論或反應。這些評論或反應不見得對制訂政策有幫助,但有時可看出政策會被如何誤解誤用。
【其他變化】
• 許多議題,都有相關的長期統計數據,但往往見於比較專業的論文或書籍。如果有這類數據,可以在一開始就做成選擇題,讓學生猜猜看,刺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