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by Smashicons on Flaticon.com

所謂立場型提問,是指在某一議題上採取特定立場,通常有明確的敵論可言。所以在實際討論上,往往會形成正反雙方的立場攻防,並花費不少心力去檢視各個論點是否成立。

這大約可以分兩類:一是針對較抽象的、概括性高的原則或理論,譬如文化相對論是否成立、知識是否全都來自於後天經驗、人是否擁有自由意志等等。二是社會議題的某項主流政策,譬如是否該續建核電廠、同性婚姻是否該合法化等等。

其提問模組是:

1)這一說法,你是支持、反對或採取中立?什麼理由讓你這麼想?

2)哪些情況或條件,會影響或動搖你的支持或反對立場?什麼原因讓你這麼想?

3)你認為,有哪些人特別會支持、哪些人特別會反對嗎?什麼原因讓你這麼想?

4)對於敵方的某些批評,你會如何解釋與回應?請採取最能說服中立者的方式。

實作上,大多數人都能說出自己的初步立場,但不見得能提出好的理由來捍衛自家觀點,而可能只是說出自己賴以判斷的認知。所以這種討論方式,要求參與者有一定的資訊量與思考量,否則會花大量力氣在消除認知差距甚至澄清誤解上。

【優點】

• 能夠深入地檢視正反主張與相應理由,激發出較有建設性的觀點或表述方式。

• 利於呈現為更有價值的成果,譬如報導文、論說文或參加知識性質高的徵文競賽。

【適用與搭配條件】

• 務必確認學生有充分的理解意願,否則在討論過程中,會有很多人跟不上脈絡。

• 有時必須簡要重述學生的發言,並說明其論述功能,譬如「為正方提供了新證據」、「針對某一論點舉出了反例」、「更完整地說明了某論點的好處」等。

• 對於議題正反方的基本主張與論點,教師自身需有一定掌握,才能更好地理解、重述與補充學生的發言內容。

【可能狀況與應對】

• 如果問題很抽象或問題點不易把握,最好不要直接問支持或反對某一立場,而是給定一組正反雙方的論辯,加以說明和解釋,再詢問支持哪一邊與相應理由。這能協助學生跟上比較深入的分析。

• 如果學生看來跟不上脈絡,就需要把現有的討論進度簡要重述一次。

• 如果學生的討論太過激烈,使得氣氛有點火藥味,要適時引導學生緩和語氣,並更完整地說明自身立場,譬如發言以「我很好奇/我覺得很有趣/我想要釐清一下/有人可能會覺得怪怪的」開頭,或在發言中說明是想達到怎樣的共識。這有助於避免學生過度的攻擊或防禦態度,維持良好討論風氣。

【其他變化】

• 可以先請學生猜猜看,班上是支持的人多還是反對的人多,再舉手投票公布答案。如果是爭議性高的議題,可以帶來衝擊效果,因為學生會發現,其實有滿多人想的和自己不太一樣。如果學生們都站在同一立場,在之後的課程裡,你可以多補充反對意見與理由,並詢問他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