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沒有聽過達克效應,但你一定有聽過無所不知的人其實愈無知這個道理,也許你也有遇過這樣的人,他們喜歡不懂裝懂,明明知識淺薄,卻覺得自己是天縱英才,不僅甚麼都知道還認為自己做甚麼都能勝任。

而達克效應證實了愈無知的人就愈有自信是真的一回事,多虧了康乃爾大學的兩位學者達寧與克魯格在一九九九年所做的實驗,為我們解開這個自信之謎,證明人確實人苦於不自知。

這兩位心理學家做了問卷調查,測試人們對邏輯推理、文法以及幽默的知識,再詢問他們認為自己回答得如何,相較於其他人的百分比又是如何。

結果發現,測驗成績越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答得很好,在常態分配曲線低端十%的人,居然覺得自己的表現應該在上方的七十%,顯示了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回答什麼的人,卻自信滿滿的感覺自己像專家一樣。

在這個研究發表了之後,有許多的實驗室也做了相關的實驗,不管是數學、下棋、品酒或是醫學知識,所有的結果都相同,應證了這個現象的真實性。

後來不知道要如何命名此現象,便取了兩個學者的姓氏稱為「達克效應」。

愈無知的人愈是認為自己無所不知,那麼真正無所不知的人又是如何呢?

達克曲線清楚地呈現了人從無知到擁有滿滿知識的心理狀態變化,當一個人對某個領域完全不了解的時候,他並不會感到自信。

感覺自己無所不知的心態是發生於當一個人開始涉足某個領域,漸漸得到一些初淺的知識,這時他的自信和自我就會不斷膨脹,但是他的眼界和見識都還很淺短,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會對自己充滿自信,他的愚昧便會慢慢登上最高峰。

在累積了越來越多知識以後,也會接觸到越來越多同領域的人們,甚至是專業人士,眼界打開的同時也會感受到自己的無知,當自信受到巨大的打擊之後,反倒會覺得自己無知。

這個時候和上個階段正好相反,自信進入了低谷,冒牌者症候群就會發生在此階段,有這個症狀的人通常會有一種自己不配站在這個位子或者是自己的成就都是因為運氣好而得來的想法,害怕自己會被揭穿假面具,

最後當一個人的知識累積到一個程度以後,便會離開自信的低谷,回升到自信和見識剛好符合比例的水平。

此時已經是專家中的專家,不會因為無知沒有見識而感到無比自信或傲慢,也不會因為眼界開闊了之後認為自己太過差勁,因而懷疑自己是不是只是個冒牌者,在這個階段的人擁有剛剛好的自信,滿腹的學問加上適當的謙虛,與不卑不亢極為相似。

所以藉由達克效應可以很清楚看見,若是一個人假裝自己無所不知,到處炫耀他的才能,那麼他很有可能只有淺略的知識。

而假如你發現自己總是認為自己的成就只不過是天降奇蹟,懼怕自己做出來的東西顯得不夠專業,那麼你很有可能陷入了冒牌者症候群,只要持續精進自己肯定能達到最後一個自信和見識相當的階段,不再懷疑自己。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也歡迎留言跟我說你想聽的主題😉📩

你的每一個支持點讚都是我持續創作分享的動力!!

你也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