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位於日本東京近郊的多摩動物公園車站,列車靠近時所使用的背景音樂,正是《動物狂歡節》裡的《獅王》與《大象》喔!(可惡!想出國啦!)


10月9日知名壽星:「全才藝術家」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

如同眾多孕育自天秤宮的藝術神人,誕生在法國巴黎,聖桑傳奇的一生,不只是博學多聞,更是以一己之力,影響了西元十九世紀末期以降,西歐古典音樂的發展走向,筆下作品豐富生動、老少咸宜,也讓音樂多了點天真詼諧和教育意味…但其實在他剛出生不久,甫受洗兩個月後,任職於內政部的官僚父親就不幸因結核病別世,可萬幸的是,在愛好音樂的母親和姨媽兩人呵護下,打從襁褓中的聖桑即透露出對自然聲響的好奇與喜愛,2歲時,隨著姨媽的啟蒙與引導,聖桑開始接觸鋼琴,更一舉打開了他日後源源不絕的才華寶庫!

3歲那年,聖桑學會基本讀寫與作曲,到了7歲,相較於普通小一新生還在正音班學習如何正確發音,聖桑除了已經研讀「相對」艱深的拉丁文外,更著手研究莫札特著名歌劇《唐.喬望尼》(Don Giovanni)的總譜!

10歲,您沒有看錯,A Ten year old boy,經過五年偶爾的業餘演出後,聖桑在普萊耶爾音樂廳舉辦了生涯個人的首場公開表演,在莫札特第15號鋼琴協奏曲和貝多芬第3號鋼琴協奏曲的悠揚琴音之下,聖桑超齡的不凡實力撼動了花都,甚至是整個歐洲文化圈!想當然爾,此刻的他,早已被推崇為當世代的音樂神童,更被形容成莫札特2.0、阿瑪迪斯再世!然作為小學生,聖桑在學科能力上的表現也相當傑出,舉凡法語文學、希臘文學、數學、考古學,乃至於天文學等,聖桑都是校園內數一數二的資優生。

3年後,聖桑取得無條件的跳級資格堂堂進入「巴黎音樂學院」,精心主修作曲與管風琴。西元1850年,他完成了屬於早期作品之一的《A大調交響曲》,並在取得不少師長或前輩們的肯定下,逐漸擺脫過往神童的名號,更持續透過作曲家、鋼琴家,以及專業管風琴演奏家(他贏得學院管風琴演奏者的最高殊勳獎項)的多重音樂人身份,活躍於整個歐陸…尤其先後受聘為巴黎聖梅里教堂(The Church of Saint-Merri)和拉德瑪琳(Église de la Madeleine)教堂的司琴,聖桑在禮拜服事,還有週間的即興演出,更是贏得花都百姓的激賞與讚揚!百餘年前,還沒有「網紅直播」的情況下,許多聖桑粉絲只為一睹琴藝而從歐洲各個角落慕名而來,無怪乎前輩暨好友李斯特不吝給予其「天下第一管風琴師」的雅號!

雖然相隔十年,聖桑兩次角逐「羅馬大獎」(Prix de Rome)最後都鎩羽而歸,可是在西元1867年時,他以頌歌《les noces deProméthée》擊敗了一百多位參賽菁英,贏得了巴黎國際大獎的作曲首獎!隔年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Op. 22),則讓他奠定了指標性音樂家的地位。


誠如前面所談到的,在音樂創作與管風琴演奏之外,多才多藝的聖桑更像是不出世鬼才,畢竟天秤座嘛,各個都很厲害,他不只涉獵多元,後來以哲學家兼詩人的身分著書,藉著「悲觀主義」和「無神論」的思維,闡明其認定藝術與科學日後將取代宗教的特殊觀點;更加厲害的是,聖桑也是當時首屈一指「法國天文學會」(!)的成員,除自製天文望遠鏡外,還觀測天象以預先安排戶外音樂會的演出時程哩!(請收下小編的膝蓋吧!)

西元十九世紀七零年代間,聖桑以國家音樂社團主席的身分,躋身古典音樂浪漫主義時期,法國樂壇的旗手。西元1886年,聖桑將《動物狂歡節》(Le carnaval des animaux)組曲與《第三號交響曲》(The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78,首演於英國倫敦)獻給了同年逝世的摯友李斯特,這兩首樂曲亦公認是聖桑創作的巔峰。兩年後的年底,隨著敬愛的母親高齡辭世,53歲的聖桑備感失落,決定遠離人群,展開遠途異鄉之旅,動身前往了北非、南美與東南亞等地遊歷,更把途中所見所聞與感想編輯成多本旅遊書籍,以筆名「Sannois」發表出版,同樣也受到文學家的歡迎。

西元1908年,已定居在北非阿爾及利亞,悠然享受原始景致的聖桑,允諾替電影《暗殺吉斯大公》(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一片操刀,親自譜曲劇中的相關配樂,如此「遠見」,也讓他成為人類電影工業發展史上,第一位電影配樂作曲家;西元1921年12月16日,這一天恰巧是貝多芬的生日,聖桑因肺炎病逝於阿爾及利亞,享壽86歲,遺體更隆重移靈回到巴黎,經過在肅穆莊嚴的國葬後,安葬於蒙帕納斯公墓(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對照起莫札特(35歲)、貝多芬(56歲)或者是布拉姆斯(63歲)等人的生涯軌跡,聖桑,用「福壽全歸」四個字應該是不為過吧。



尾聲(一):

現在我們都知道,《動物狂歡節》是聖桑的招牌名曲,然而當年他認為這些組曲中的許多小品,其實都只是戲謔其他音樂家(同業)的玩笑之作,不算是正經八百,沒辦法登上大堂的音樂作品,因此不願意開放整首作品的出版或演奏作業,只同意讓裡頭旋律極為優美的《天鵝》(Le cygne)進行正式演出而已...一直要等到大師過世之後的西元1922年,整首組曲才獲得封印解除,可以舉行公開的演出。


尾聲(二):

自西元2014年起,為鼓勵並表彰作曲家從事電影配樂的幕後工作,歐洲電影界開始頒發「卡米爾獎」(Camille Awards),用以紀念史上第一位電影配樂作曲家聖桑;而西元2020年時,「卡米爾獎」則首度頒發「終生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的獎項,第一位得主是莫里克奈大師(Ennio Morricone,1928 - 2020),他一生為五百部以上的電視或電影寫過配樂,堪稱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