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印象派名畫─喬治·修拉的《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之繪畫訣竅─驀然回首(17)
作者:陳華夫
喬治·修拉(1859-1891年)是點彩画派的創始畫家,新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畫風特殊,最著名的即是《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
(圖片來源:《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
這個作品描繪的是法國塞納河畔大傑特島上一個晴朗的下午,遊人們在樹林間休閒的情景。修拉為了創作這一幅作品繪製了四百多幅的素描稿和顏色效果圖,以研究構圖透視和色彩光線。這幅巨畫中共有四十位人物,耗時兩年多(1884─1886年)。
修拉為何需要400多幅素描稿,及顏色效果圖呢?究竟在苦心研究什麼?
西洋繪畫史進入19世紀,迎來了「印象派」的嶄新繪畫藝術,不再侷限在古典及浪漫主義的「看圖說故事」,蛻變為追求光、色、明、暗的寫實藝術。印象派的色彩理論源自於19世紀的法國化學家謝弗雷的《色彩的協調與對比原理》(The Laws of Contrast of Colour)。下圖的色環,就列出所謂的對比色(互補色),對所有畫家(甚至服裝時尚、毛毯染色、裝潢、建築等)的選色、配色影響巨大。
(資料來源:美術與印刷中的對比色,又稱互補色)
當不同顏色並列在眼前時,人類的視覺會改變其「色調」(tone)及「色相」(hue),尤其在並列顏色的邊界處,改變尤為明顯,例如下圖:
(((頂部兩圖):通過互補作用,「灰色」相鄰「紅色」時,顯示綠色,相鄰「綠色」時,顯示紅色。(底部兩圖):「綠色」被黃色包圍時,看起來是「冷色調」,但被「藍綠色」包圍時,卻是「暖色調」。資料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圖形中的上兩圖顯示,通過互補作用,「灰色」相鄰「紅色」時,顯示綠色,相鄰「綠色」時,顯示紅色。下兩圖顯示,「綠色」被黃色包圍時,看起來是偏藍綠的「冷色調」,但被「藍綠色」包圍時,看起來卻是偏黃紅的「暖色調」。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印象派的開創者莫奈之《日出·印象》:
(圖片來源:印象派─維基百科)
莫奈在畫中將「藍色←→橙色」的對比(互補)色彩並列,藍色湖水的背景下,金黃色的夕陽餘輝格外的刺眼。而修拉的《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更把塞納河畔藍色湖水與豔陽高照的綠黃色草地並列,他不用線條構圖,採用自己所創始的「點彩畫」法,用大塊的綠色為主調,雜以各種經過仔細分析處理的藍、紫、紅、黃等色點,經過一年的時間點滿在畫布上。
《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這幅比人還高、205 x 308 公分 的巨幅油畫之所以是繪畫史上不朽的傑作,主要是因為其畫中的四十位人物及其陰影的位置、尺寸大小、皆符合科學的透視原理(請看我的視頻原創性思考與智慧學習(2/40)─什麼是思考 ?以「繪畫裡的透視學」來說明),能給觀畫者百分之百真實的立體空間感,是寫實風景畫極難企及的顛峰境界。修拉為此做了400多幅素描稿,就可窺其中的艱鉅。
喬治·修拉是「點彩画」派的創始畫家,他的畫充滿了細膩繽紛的小點,靠近的看,會發現每一個點都充滿著理性的筆觸,與「後印象派」的梵谷之狂野,及塞尚之簡化物體的「色塊」都大為不同。
結論:享年僅31歲的喬治·修拉,在《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中,充分發揮了「點彩画」的技巧,把塞納河畔藍色湖水與豔陽高照的綠黃色草地並列,凸顯了對比色(互補)色的調和與對比,並且運用「透視學」精準處理畫中40位人物及其陰影的位置與尺寸大小、不愧為繪畫史上的不朽名作。
Chevreul's theories of colour | My Painting Practice
Chevreul's Colour Theory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Artists
素描五要素:線條、結構、明暗、構圖、透視「清央美術在線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