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學基礎:預測與計畫(3)
滾動式修正的真正意義是,你可以把各項工作以及內容細項包裹化,一個個丟給執行單位,而你可以掌握到各種可能出現的失誤,接受做到完美跟勉強可以的程度。計畫照著推行後,開始出現預想到的誤差,面對這些結果照著目標修正,並推出可執行的專案繼續推行。
現在我們可以來談,戰略中的預測到底是什麼?
預測不是預言,天氣預報師是在預測天氣,不是降下神喻。天氣預報鐵定準確嗎,我們都知道不是,所以十幾年前就改成降雨機率,提醒民眾記得依照機率判斷要不要帶傘。戰略也是,預測絕對不是預言,更不是神喻,沒有什麼叫作說得很準的國師,想找國師跟天師的,麻煩去找命理老師或是星座專家,去宮廟求籤。
上圖覺得很像,兩者沒差?對,外顯行為幾乎一樣。
何謂預測?廣義與狹義
a. 預測,廣義的解釋,就是針對戰略局勢中的各方,所擁有的資源與其過往的行動,判斷其下一步的意圖,並做出適當的準備與回應。
狹義的講法,就是判斷對手的意圖究竟為何。下圖是一個很簡略的概念表,讀者可以發現,影響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很難僅僅依靠一兩個因素去判斷對方的意圖,所以對戰略預測來說,廣義的預測其意義在於,提供我們準備的「劇本範圍」,儘量在有限資源內做到最好準備。
廣義的預測,考量各種資源因素以作出劇本範圍來應對
狹義的預測,只針對意圖就好
狹義的看來很蠢,但這也是多數簡單決策的概念,你真的只要在當下判斷他想不想,導致他會不會做就好,考慮太多資源反而麻煩。
真正錯誤的是預言,我們可以看到,以為資源算好、意圖猜好,其行為就會出現,或是從行為反推其意圖,自以為算計。
前兩篇已解釋過,只從外顯行為或資源去判斷意圖,僅僅是想當然爾、充滿錯謬的
廣義與狹義兩者的差異很大,但本質都是預測的一種;筆者觀察到的是,台灣多數人認定的預測是狹義的,對廣義的預測幾無概念。這並不意外,要能夠有廣義定義的預測能力,不僅僅是收集資料而已,還需要很多經驗,廣納各方意見,嚴格說是一個團隊才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個人僅能累積累積再累積。
預測的意義,在於提前做出準備
你真的經驗越多,就會理解每一個人的行為,不見得可以反映到最終結果,或是最初的意圖與資源上。而且你所知道的行為,往往都是新聞出現的最後結果,對背後的權力衝突與折衝是毫無概念的,若你了解運作的過程,久了才會有相關經驗,可以更容易判斷真實意圖。
而且會更加明白,只要目的達到,當事人也會分為「在意外界評價」與「不在意外界評語」兩大類,這也會嚴重影響到你得到的資訊。好比不在乎外界評語的,就可能被很在乎的人,事後一直編造故事去影響其他人。這在台灣的立法院最明顯,有一些老經驗的立委,為何會有正反兩極的評價?從這角度觀察就不難理解。
總之,狹義的意圖預測,某種程度上真的可以猜,但猜到哪種程度,往往依靠的是運氣,而且多數新聞事件都是「事後」,事後是經過衝撞的結果。所以我們不能把「美中5年內必有一戰」、「中國10年內必將分裂」,當作是預測,這種基於大多數條件都支持,而且定義模糊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說,毫無價值可言。
偏偏大多數的人喜歡這種模糊預言。
真正有意義的預測,指的是:
「中國是否會在今年內發動一場小型區域戰爭,地點會在南海還是中印邊境,大致規模會多大,動用多少的部隊,以及相關國家後續可能的應對以及發展。以上的狀況,發生機率是高或低,能否與其他類似事件比較。」
如果讀者不大懂為何講到這麼細,那筆者換個方式說好了:
「台灣是否會在下半年發生武漢肺炎第二次感染,導致大規模封城,預計幾天,可能性有多高?」
各位想想,若你發現機率很高,封城大概一個月,接下來會怎麼做?買泡麵還是囤積礦泉水,或是跑回鄉下老家,整備舊屋跟準備太陽能板與發電機等等,打算全家老小八口人避難到疫情結束?還是會賭一把沒那麼嚴重,在家悠哉度日就好?
機率高低會影響你的判斷,如果有百分百發生跟絕對不可能出現的狀況也就罷了,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判斷機率高或低,在資源有限下,你得要做出決定。
預測、猜想與預言
b. 下面幾張圖可以讓你更清楚明白,戰略學中所說的預測,以及我們一般人認知的預言,以及根據極少資訊的猜想,到底差在哪裡。
有沒注意到?預言跟預測非常像,都有收集資料跟判斷意圖,但其結果相差不可道里計,讀者要千萬明白,不能隨意把預測跟預言弄混,要在這網路世界中,至少不要判斷錯誤,這是一個指標。
那麼猜想是怎麼回事?猜想屬於情報的一種,就好比中國政治局中有美國線人,或是台灣總統府內有共匪間諜,說出來不見得會怎樣,尤其是情報新鮮度過期的,外人看來就是一種八卦而已。但對我們戰略研究者來說,你可以從情資的新鮮度與展開的行動,反推其當下意圖,尤其是「對手核心群的權力關係、決策優先度」等等,這將會在以後對你的決策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