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一瞬間,台南著名景點的消逝
 

電影英文名:In Memory of The Chinatown

國民政府於中潰敗來台,統治二戰脫離日本殖民的台灣數十年間,在台灣以一種總有天反攻大陸的方式作為臨時區,直到多年後反攻無望才開始著重於台灣的建設,但長期下來軍政府體制掌握的國民黨政權,似乎對於許多美感有著不同於常人的見解,而被後來許多新生代的年輕人稱之為「中華民國美學」。

紀錄片《紀念中國城》是紀錄台南過去風光的「中國城」在被拆除之前的最後一瞬,位於安平運河舊址,因為都市企劃而被荒置的中國城購物商場,曾經是台南最熱鬧與潮流之處,如同台北西門町,但隨著時間走過三十年衰敗下,在拆遷前夕遊蕩於此的老住戶,一張張照片展現這商場最後的身影。



台南中國城,算是台南區一代人的共同記憶,在台南運河失去原有的作用後,政府決定填取部分作為住商使用,而開始中國城計畫,為了整頓四周分散的夜市攤位,所以將這些攤販都集中於中國城內,而造就長達十年多的台南繁榮商圈。

而在地方政府沒有做好長期規劃準備,加上90年代百貨公司紛紛成立,使得傳統商圈的中國城漸漸失色,最後成為住戶不多的空樓,並在2016年台南市府動工拆除中國城,在2020年已修建成可以親子同樂的河樂廣場。



《紀念中國城》主要是紀錄這個開始到繁榮、從人聲鼎沸到寥寥無幾黯然走下舞臺的中國城最後一幕的光景。電影多以照片的形式配合實景收音做出緩慢好幾倍的效果,製造出一種特殊的紀錄風格,並配合當地居民敘述過往中國城商圈的歷史。

還有關於失落的中國城人去樓空後,僅存的那一點點休閒價值,讓過往人們回憶和紀念這個陪伴走過一段青春年華時光的商圈,也將目送它退出台灣的歷史舞台,讓商店街、地下街、電影院保留最好的回憶。


但雖然電影主題說是「紀念中國城」但其實手法較為無趣,只是幻燈片式的點綴配合中國城在衰敗後的僅存的娛樂,野狗野貓盤繞,與老居民的對話,其實在娛樂性相當不足,而對於歷史的探討只有幾個過去於此做生意的住戶與商家的說詞,沒有其他更多的歷史考究,在探討中國城歷史方面並未有更深入。

而已導演過去著眼的電影內容和議題來說《紀念中國城》主要還是以探討都市更新、老建築的變遷、住所居住權與拆遷後的家不復存在這些點去拋出中國城另一面向的問題。


而對於台南中國城的拆遷,的確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地方。其一是荒廢在都市維安死角和美化的問題,凃倚佩的《情色摩登—台南中國城.極樂惡所》以後續逐漸衰敗下的中國城對比關於日治時代日本風化與中下階層游移的場所,所見三十年間後十年的面貌。

另一點則是台灣逐步去中國化的自我思想,「中國城」名稱的確留有黨國甚至中國的縮影,雖說建築師曾設計101大樓,但在之中的設計作品在如今台灣新生代看來正是「中華民國美學」的代表。


去中國化與城市面貌更新,這幾點都剛好是中國城拆除的理由,而多年來的拆除呼聲直到2016年才開始動工,其中也遭遇到許多施工問題而費時4年才興建完成由荷蘭團隊重新規畫的河樂廣場。

電影《紀念中國城》則是以另一個面向,老屋面貌,還居住於此的老房客、藏於地下室的開放式KTV、還有野狗野貓以此為家,這些也許在台南人視為鬼屋的中國城,可能從另一群人眼中有著不同的看法,但電影呈現的時間太短,敘述內容和素材也太過零散,我想把紀念電影拍成如同鬼片這般功力,實在有點讓常人難以親近。



雖然說導演在日本影展訪談時曾經說過:他想以還居住在中國城的內居民敘述中國城的故事為主,而從外頭聽來的人多半是說鬼故事和靈異故事,他最終決定還是以居民的中國城故事為主,但影片呈現下來無論手法或敘事,反而讓人更覺得中國城如同鬼城。

對話中可以從居民口中聽見那些繁榮,但畫面卻不是那樣對應那些過去鼎盛人來人往的商圈故事《紀念中國城》的整體詮釋只是更印證外面人群路過此地的看法。回憶總是美,而記錄下最後光景的中國城,如同這棟建築的名字一樣,從如今的台灣拆去成為「和樂」。